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由和责任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推出人是绝对自由的观点。他说:“假如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的,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为,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他指出了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是不可能同‘人的现实’的存在相区别的。所以萨特的结论是:人永远是,完全是自由的,否则就不存在。这种自由具体体现在一个人对其存在方式的选择上。不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当人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他是在进行选择,而且是自由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任何东西都不能真正限制和束缚住人。作为自由的人,是在不断地自由创造和选择中拥有自己的本质和价值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只要生命不止。就存在着改变和重塑自我的可能。人的自由是在具体境遇中的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根本在于人选择的自主性。自我的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自己。自我应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人生的价值是在人的自由、选择、创造、超越和责任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这个论断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外界社会环境决定的;其二,人的本质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人自觉选择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相结合,造成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4.
以往,人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局限于认识论的范畴(所谓“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视为本体论的范畴(所谓“自由是人的类特性”).这种缺乏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解”,有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蒂.本文将从本体论、实践论、创造论、认识论、历史论等诸多方面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丰富内涵,以求弄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相.一、人类的本质与自由基元的特性(一)自由是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自由是人的本质或历史构成与展开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区别开来”,“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与发展是人的本质(“自由”)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但是,自由不是一个抽象的独立于人群的抽象物,而是一个属于人的社会的感情标志.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而代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将最终构成一个“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到那时人  相似文献   

5.
选择教育是针对当前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教育缺失选择、学生不会选择这一状况而提出的一种面向教育对象的充满选择的生活,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特征,以实现人的主体人格的完善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形式。人的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发展是选择教育的最根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性是选择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如果撩开萨特哲学体系的术语与概念所组成的厚厚帷幕,用简明、通俗的话来说,萨特存在主义哲理的核心不外是“存在决定本质”与“自我选择”两大要义,即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在现实中,人进行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英雄的存在决定英雄的本质,懦夫的存在决定懦夫的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也承当着自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人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孟宪清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本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唯物史观,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征”。人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  相似文献   

8.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审美体验的本质的几种观点,认为以“自由”和“生命”这两个概念来界定审美体验的本质都有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审美体验的本质是“超越”,只有“超越”这一概念才能最深刻、最充分地揭示审美体验的内涵,因为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超越”一词的含义比“自由”和“生命”更丰富、更宽泛,它既包含了“自由”和“生命”的双重含义,又超越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5):21-23
选择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社会理性的一种表现。选择教育基于“回归自由”的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基于“回归人本”的理念,主张引导学生追求生活的意义;基于“回归生活”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之一.有质疑,才有创造,质疑素质是优秀人才尤其是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德国数学家康托说过:“数学的本质是自由.”数学最能激发人的自由创造本能.它使人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权  相似文献   

12.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起了其“人学本体论”。认为客观世界(自在存在)若脱离了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就是一种荒谬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和真实的存在。用他的话讲即:“世界上没有一种真理能够离开‘我思故我在’”。接着他又进一步从他的“人学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充分反映其“自由观”理论基础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即:人不是由上帝或别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而是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造成自己的本质。由此,萨特构成了自己“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类本质”问题做出了充分的理论分析.他的类本质思想受到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三个思想资源的启发,同时又是对这三个思想资源的超越.他从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出发,对人的类本质做出三个方面的规定: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由的存在物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中,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是马克思类本质思想所确立的普遍性命题.以类本质思想为依据,马克思提出了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以后的著述中,马克思依然坚持类本质思想所确立的普遍性命题,从而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证性研究同价值批判结合在一起.因此,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不可消解的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赛亚·伯林对人类的本质持有深刻的理解,他关于人性的洞见是其自由思想的渊源,研究伯林的人性观有助于我们厘清其思想的本质,这对于深入理解他的自由观而言极为重要。伯林强调选择对于人的重要性,认为选择是人最重要的本质,选择赋予人性以多样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性。伯林笃信人性是多样的,拒斥存在某种单一的、固定的人性,他认识到人性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因而尊重特殊性,包容个人的选择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沈晓明同志在《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一文(下面简称《沈文》)中,提出不能把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还要用"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思想"作为补充,并且必须"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与社会关系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理解人的本质。"那么《沈文》所讲的"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什么呢?它说"很多西方哲学家都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的自由",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于是它用了五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为证,其中它特别欣赏黑格尔的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功。注意问号。(1)选择问句之间不用问号。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如:“你是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呢?”这个句子是选择问,前一问号应改成逗号。(2)含有疑问词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问号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如“:你说得太快,听不清说些什么?”句中虽有疑问词“什么”,但仍是一个陈述句,句末应改成句号。注意顿号。顿号只用…  相似文献   

17.
萨特的文艺思想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艺术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联系起来,可以说是萨特文艺观点的核心内容。萨特首先从哲学上对人的自由本质进行了本体论的证明,并且把想象视为人所具有的一种虚无化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具有了自由的本质。而艺术和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想象活动,因此成为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包含“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这一思想为我们当前针对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所谓素质教育,有人形象地说,一个人把所有的知识忘掉之后,仍然留在头脑中的那部分就是素质.因此,数学文化与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着重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的数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观点认为,萨特的自由选择必然导致人的不自由;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不自由观,这种观点是对萨特自由观的误解。萨特对于承担责任、烦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是注定自由的”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对自由即选择这一基本思想的表述和进一步展开。上述观点的种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