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3.
正如中国社会现代化是都市向乡村、沿海向内地辐射一样,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也将都市置于中心地位上。因为都市、特别是沿海的都市,是面向世界思潮的窗口,是文学家吸纳最新信息、培养现代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拓展审美视野的摇篮。正因如此,都市作为文学中心地位的转移和变迁,便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步伐和进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如北京、上海分别是20年代、30年代新文学活动的中心一样,到了40年代,重庆则成为了新文学活动的另一个中心。既然如此,那么,40年代以重庆为中心的文学活动,在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上显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对都市是陌生的。人们对都市的熟悉和了解是随着都市的迅速崛起、发展而逐渐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都市文学风起云涌的时期,在北京有京派作家和老舍的京城文学,在上海有左翼作家和海派文学,他们都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展示着都市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重写文学史”是 80年代后期文学界出现的学术思潮 ,它是对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史写作进行的一次自觉反思 ,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和“观念论”讨论在文学史的延续和深化。 80年代中期 ,现代文学界提出了“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概念 ,并概括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 ,以“悲凉”为核心的现代美学意识 ,由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重写文学史的真正提出是1988年的《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专栏。主持人是陈思和与王晓明 ,他们的意图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崛起于台湾乡土文学论战后的新世代小说家,以崭新的书写姿态、繁复的都市生命体验,成为当代台湾都市文学的主要书写者。他们以"流动的资讯思维"、"流转的生活"、"流动的欲望"表现他们所感受的不可捉摸的都市时代特征,建构了变动不居的台湾都市情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些作家在吸收借鉴国外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与自身文化和环境融会贯通,第一次将上海这个新兴都市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来进行描写,展示了现代都市带给现代人心灵孤寂、生存困境、性困惑等现代问题。他们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性,是30年代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快速崛起.都市小说以都市景观为叙事题材,以现代都市意识为精神向度,努力把握城市生活特有的节奏和感觉,将日常生活变成了审美情趣,在深层内蕴上展示都市文化多元的形态和品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文化上的粗鄙和物化欲望.本文对2泄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刘呐鸥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都市小说,具有题材的重大开拓性和现代城市文学的全新艺术品格.在中国城市化程度极低,农业文明背景广大深厚的历史环境中,刘呐鸥的都市小说在中国现代城市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拓荒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现代派文学思潮是西方的舶来品 ,分别于 1 935年和 1 94 9年从日本和祖国大陆两个渠道进入台湾。 1 94 9年 ,纪弦将 30年代大陆现代派的余绪带入台湾。 5 0年代台湾成立“现代”、“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 ,这是国民党高压下的早产胎儿。台湾现代派真正崛起于 6 0年代 ,其标志是以白先勇为代表的台湾大学“现代文学社”。后来他们都去了美国 ,台湾现代派式微 ,出现了“无根的一代”海外流学生文学 ,继则发展为海外华文文学。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的崛起为刺激着个人的生命力的跃动和内在的欲望吁求,同时带来了更深一层的生存困境、思想困惑精神焦虑。都市文化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提供了新的审美空间,文学尤其是小说对都市生活做出了回应。都市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90年代文学(小说)对都市文化的回应是一种多音齐鸣的文化变奏,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内涵呈现多元化、互补、共生的基本格局。每个敏锐的作家都不可能对都市文化无动于衷,都市文化对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趣味都形成巨大的冲击。本文试从都市文化的层面探讨我国当代消费文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为对象,讨论左翼文艺与城市通俗小说之间牵涉到的复杂情况。此时,所谓的“都市文学”与以农村为中心的解放区通俗小说相比,显然具有不同性质。论文主要通过堪称“小市民小说”的《虾球传》,探讨在40年代后期“一体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对“都市文学”的态度和他们所设想的“都市文学”的理想以及评价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话语写作,基本上体现着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那些农民出身的作家渴望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代表,却又无法摆脱落后的农民意识;他们试图全盘接受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或都市文明的话语方式,却又倍受传统而落后的思维范式的痛苦困扰,因而他们的文学创作,更能准确地反映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群体,作家在文化选择方面与时代主流意识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创作的独特性。他们的散文创作超然于政治斗争和商业化倾向之外,选择了纯文学的创作路子;他们在都市与乡村的冲突中,寻找散文的表现世界和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早期都市诗皆出自留学生在异域大都会的经验.<纽约城>、<自己的写照>以纽约的都市景象为题,前者短小,节奏明快,后者繁复,格律严整,既是孙大雨的名作,也是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名篇.与其前的西方现代主义都市诗及此后生成于中国的都市诗相比,留学生的都市诗属于前现代主义之作,这和他们处身异域都市却不属于那里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发展到当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对都市文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期间也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鲜明的现代化都市意识的都市小说并没有随之应运而生。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文学的当下需要的是兼容———反映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互碰撞、相互吸引是当下文学尤其是都市文学所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感觉派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都市生活。尽管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但它的都市叙事别具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李小宇 《现代语文》2009,(10):88-90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