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它给情思一个载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具有极为丰富复杂的审美意蕴,是中国文化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物。阅读《全唐诗》,一大批诗歌的题目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春江花月夜》《月夜》《望月怀远》《月下独酌》《把酒问月》《月夜忆舍弟》《江楼月》……真是月意缕缕,月光无限。月亮,本无生命情感,是唐代的诗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  相似文献   

2.
<正>"望月怀远"是中秋节永恒的情感主题。那么,为什么"望月"就容易"怀远"呢?2013年农历8月14日,我们上了"中秋"主题课程。学习了有关中秋的诗歌,看了老师以前写的一些博文,明白人们触景生情的原因:"此人"在"此地""此境"中才会产生"此情""此思",而在另外的其他情境中就很难产生这种情感。我给学生展示了自己从内地调来深圳时在火车上写的博文《一路情深:分别情正长》——"春光美,柳儿绿/列车南驰,心向北方/一路绿野茫茫/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45分钟一、"望月"最近,我们学习了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二泉映月》《月光启蒙》《望月》,还阅读了文化小说《两根弦的小提琴》和诗集《跟在李白身后》。今天,我们继续"望月"。同是"望月",感觉并不相同。我们试着通过朗读表现这些不同的感觉。(出示三篇课文中的相关语段与词串,学生诵读)《二泉映月》(1)月亮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2)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  相似文献   

4.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选修一)选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其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  相似文献   

5.
[教情呈现]: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伤感。《滕王阁》抒发的是时移物换的沧桑。《春夜别友人》表现的是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思。《春江花月夜》传递的是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伤以及对情人的深深思念。《与诸子登岘山》、《望月怀远》……生:老师,为什么我们学的这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内容与中秋节有关的句子颇多。例如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李朴《中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等等。而生活在元大都十余年(也有学者考证在元朝生活近三十年)的高丽文臣李齐贤填写的《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这首词,虽然内容也写中秋节的民俗节令,但亦有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其词: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一:《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李孟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端端正正地拿起书一起朗读。)师:(着急)不要一起读,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读书声音乱起来,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齐读。)师:(生气)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意思就是随便读。(学生似有启发,乱糟糟地读起来,老师无可奈何。)案例二:《望月》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念怒娇·赤壁怀古》教学为案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容量、丰富训练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永恒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可见,"月"可分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等。"月"真的有这么多形状吗?非也。其实,这些不同的月就是作者借以抒情、思乡、言愁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望月怀远是古代诗歌吟咏不绝、屡见不鲜的话题。古往今来,月既是故乡的烛火,又是他乡的辉光。也因此而成为诗人们天马行空似的联想的依托。盛唐诗名早著的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就是如此。这首诗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切入,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出一幅视野广阔的海上明月图。让人仿佛看到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高悬长空,四海与共,给人无穷的遐思。诗人借月起兴,虽说“天涯”未必真是天涯,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了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案例,从诗词之语言、诗词之诗性、诗词之韵味和诗词之时空四方面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语知识》2003年第12期发表了贺威先生的章《萋萋芳草总关情》,中征引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涉及芳草的诗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离别和怀远之意。笔也曾在《古典诗词的意象因袭》  相似文献   

13.
<正>情境导入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充分证明:高中学生阅读与鉴赏古典诗词思维活动的活跃与否,首先取决于他们对具体作品的第一感觉——听觉、视觉等的感受是否强烈。由此,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与视觉器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品鉴古典诗词。以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著名朗诵艺术家康桥朗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音画视频供学生视听。如此,既能引导学生在康桥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在紧扣《琵琶行》诗歌内容而不断幻化的精美画面中感知琵琶行的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内容与中秋节有关的句子颇多。例如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李朴《中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等等。而生活在元大都十余年(也有学者考证在元朝生活近三十年)的高丽文臣李齐贤填写的《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这首词,虽然内容也写中秋节的民俗节令,但亦有其独特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试验与探寻。之所以想起这样一句话,是因为张康桥老师就《望月》上了好几个版本,据他自己讲,有不成功的,我听过一次,却是成功的。总之,我以为张老师的《望月》教学是一次极有意义的试验与探寻。其一,对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探寻。无疑,学生应该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主体,但究竟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实践中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思路也并不清晰。《望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显得愉快、兴奋,十分活跃,常常有智慧的火花迸发。几乎可以说学生已经忘了这是…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本中的古典诗词学习只是一种引导,课下还需要有大部分的时间进行诗词方面的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只是引导孩子学习诗词,最好是让孩子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能爱上诗词。下面我以两个典型的诗词教学的案例,分析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探寻诗词教学的内在规律。一、教学案例案例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静夜思》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7.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创设具有情感氛围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在富有情感逻辑的生活场景中,调动自身思维体验理解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本文以《十五夜望月》为例,以吟诵教学为基础,从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能力、经验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吟诵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路径,力求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经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独特精妙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在富有情感的吟诵、朗读中,有效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感受到模式化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在领悟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后,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生为本,让他们品读、想象、探究,去体味古典诗词的文学之美。  相似文献   

19.
<正>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  相似文献   

20.
朗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并提高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感悟,使有效朗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笔者结合《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段谈几点对朗读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