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惨淡的天空下,圆明园孤独地沉吟着李煜的《虞美人》,寂寞地支撑着支离破碎的身躯。1860年,已是不堪回首月明中……当年,他仍是一位王者。背靠万里长城,面朝九曲黄河,斜看  相似文献   

2.
先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相似文献   

3.
胡锦珠 《阅读与鉴赏》2007,(3):72-73,63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课练》有这样一道关于此词的练习题:对这首词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B、“小楼昨夜又东风”,为眼前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  相似文献   

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的一流大家。《虞美人》是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的绝笔之作,也是  相似文献   

5.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名曲,后用为词调。《乐府诗集》中说:“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于此。”可见此调源出古琴曲,本意为咏虞姬事。可是,李煜却用它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深沉的悲哀。词的上阕用设问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春花秋月”这样美好的事物,已经沦为阶下之囚的词人不可避免地会想起当年的欢乐生活,触景伤情,所以希望它们早早结束。往事不忍提及,却又挥之不去,一问一答,感慨万端。于是登楼远眺,明月当空,东风又吹进了小楼。但是,眼前的小楼已是囚禁之地,远方的故国更…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语言礼县白河农中秦波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以下两种情况:其一,系指那些由模糊词或模糊词组(所示概念的外延无明确界际、且具有游移性的词或词组)构成的、语义难于精确确定的语言。如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就是这样的模糊...  相似文献   

7.
虞美人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①相传李煜降宋后的第四年,即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刚满42岁生日那天(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在寓所使故妓演唱这首《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赵光义听到了,大怒,命赐牵机药把他毒死。这首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章。这既不是一篇声讨北宋的战斗檄文,又不是一份南唐复国的政治纲领,词作者李煜竟因为这首悲声千古的艺术佳构招致杀身之祸。这一文学史上的奇案确是值得我们玩味的。词章发端语突兀奇特:“春…  相似文献   

8.
一首《虞美人》,唱出了李煜的多少哀思愁绪,多少深悲剧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首句一问,问出了万千情事,千般哀怨、万种思情尽在其中,而尾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是充分地表达了李煜从国君降为囚徒后的深重浓烈的愁情。由此看来,这“问”的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开头设“问”,制造悬念,引人深思。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一词,首句“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入词,更是奇峰突出”,的确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  相似文献   

9.
<正>中职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不认真,因此最怕背诵。如何背诵古诗文呢?首先需要学生跨过"认识古诗词"、"熟读古诗文"、"理解古诗文"这三道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配置以下几把钥匙,就能比较容易地打开背诵古诗文的大门。第一把钥匙——歌唱背诵法检查学生背李煜《虞美人》,一位女同学问她可不可以唱这首词,我说可以。后来她就唱起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唱得很好,歌  相似文献   

10.
<正>虞美人 (五代·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做俘虏的时候, 流着眼泪填完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昔日贵为天子的他,今天却成了阶下囚,国已破,家已亡,这种愁  相似文献   

11.
李煜是南唐后主,也是著名的词人。《虞美人》是他人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为历代词选家辑录词集的首选,因而受到种种的解读。对文本中"往事""东风""只是""朱颜""春水"诸词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人其词,领略该词所承载的人生悲痛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的词常常能使人感受到一种生命价值落空的悲哀太地的名作《虞美人》中,可以清楚地寻觅出影响到他创作的填词情愫:其词籍著长林叶落、大野风源的气象,控诉生命的无稽,表达了生命价值失落而引起的颤动迷惘,意象恍惚,歌调傍煌哀愁,再现了词人那份纤美柔善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似文献   

14.
一首《虞美人》,唱出了李煜的多少哀思愁绪,多少深悲剧痛。“春化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自句一问。问出了万千情事。千般哀怨、万种思情尽在其中,而尾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是充分地表达了李煜从国君降为囚徒后的深重浓烈的愁情。由此看来,这“问”的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周听课,听到李煜的《虞美人》,对“愁春水”之喻有了新的思考。以前看这一比喻,只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处分析:春水东流,见愁之绵长;春水满江,见愁之深重。现在,多问几个为什么,似乎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谐趣园     
回文诗词趣谈回文诗,一种顺读、倒读都成章句的诗体,《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据传回文诗始于晋人傅咸、温峤。有些词人把词也写成回文体,读后情趣盎然。词的句子虽然长短不一,但只要重新断句,更换标点,同样可以倒读。如朱杏孙的《虞美人》:"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珠露  相似文献   

17.
先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历来有“婉约”、“豪放”之分。唐末温庭筠的“花间词”剪红刻翠、镂彩错金,写尽离愁别绪、色授魂予,风格浓艳绵密,开婉约词的先河。至南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以其“气吞万里如虎”之雄浑,承接北宋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之壮阔,词之“豪放”以越极境。而处于过度时期的五代十国,南唐李后主(937- 978)的词作,尤以后期为最,即既非“婉约”,亦非“豪放”,它们代表中国古典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8.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词作,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在这首词里他直抒故国之思而引起宋太宗的杀意,使此词成为其绝命词。本文试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1)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中国古词方面的可行性;(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古词,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古词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9.
身处易代之际的词人蒋捷一生经历坎坷,时代环境造就了他这样一个独特的文人,半世漂泊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生、命运、生活和生命有了深刻的体验和感知。《虞美人·听雨》是其最有名的一首作品,同时也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曲折含蓄,意境幽深,耐人寻味。以此词为例,透过分析词作来探寻词人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一次次在讲台激情诵起这些千古绝响,与学生口若悬河大话"李式愁怨"之时,爽意过处,总似隔着一层痒,似未理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