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伟 《考试周刊》2013,(45):24-25
<正>《论语》中不少词语、句子的解读向来存在较大争议,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备课时常常产生疑惑。《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至少在本课中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或应对这些疑惑的思路和办法。下面我主要提出对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论语>十则》中"言""行"二字的解释(翻译)的疑问,并提  相似文献   

2.
<正>在新人教版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第一单元选取了一部分的《论语》,其中不乏有平等的教育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道义和诚信的阐释、对富贵和贫困的态度等多方面反映孔子哲学思想的论述。无论是教材中课文的注释还是老师手头的教参,或者是市场上流通的各种注解资料,都对教科书中《<论语>选读》部  相似文献   

3.
岩梦 《语文新圃》2008,(10):8-9
新课改后.在高中语文里有了门选修课,叫<论语选读>.这名称让我起了这样的心事:既然要读<论语>,为什么还要"选"呢?<论语>各章节若要分肥瘦美丑的话.标准是什么呢?当初朱熹们定的是"四书",好像没再往细里"选"的,<大学><中庸>均是有独立性的.不知道现而今的"大师"凭了怎样独到的眼光,可以"选"了?……  相似文献   

4.
<正>一、立足课本,整合素材苏教版教材包括:必修课本5本,语文读本5本,选修课本21本,其中,选修教材,又可分为四类。(1)"文学读本"类:《现代诗歌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2)"古文读本"类:《<论语><孟子>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3)"古代诗歌读本"类:《唐诗宋词选读》。(4)"实用文读本"类:《实用阅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  相似文献   

5.
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时,以设问、仿写、陈述为抓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带领学生领会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有:在一些有争议或者看似矛盾的地方巧妙设问,激发学生联系全文去思考;引导学生借鉴《论语》的写法仿写“微博”;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相似文献   

6.
<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刊发了程永超老师的<<<论语>选读>也可以如此教>一文.程老师根据<<论语>选读>教材的编写体例,提出了"主题型教学法";并以<中庸之道>为例,介绍了这种教法:教师在确立课文主题后,按照"何谓中庸""中庸如何""如何中庸"的顺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定义与原则,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生成践行中庸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想]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更是高中学生体会孔子智慧的重要文本.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言志"-"评志"三部分组成,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同言志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第五专题"学问之道"选有这样一则语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语录出自<论语·子罕第九>.选编者将这则语录编入"学问之道",大概是想借孔子所具有的学风和品格来激励后学.  相似文献   

9.
<<论语>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正如<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所指出的:"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在众多研究《论语》的学者中,能够像于丹这样以其论述《论语》一举成名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像《于丹<论语>心得》这样瞬间畅销、倍受读者喜爱的有关《论语》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于丹将《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之作以现代的语言生动地予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历代以来对它的注疏真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论语>文字的久远,以及各自时代的局限和自身出发点的不同,对<论语>文句的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歧义.本文拟从<论语>编撰者编撰论语的目的出发,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犬马,皆能有养"等语句做一点考察与辩证,希望能够作出一些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正>但凡有思维张力和逻辑力量的文章,总有那么几个"打比方"。"打比方"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它可以是一种修辞,可以是一种说明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论证方法。课文中譬喻说理可取法的篇目有《劝学》《拿来主义》《寡人之于国也》《逍遥游》《秋水》《六国论》《记念刘和珍君》《<论语>选读》。笔者在此集中探讨一下譬喻说  相似文献   

14.
该文就<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书对<论语>某些词语的歧解或误解作了分析和评议,并作出了是非判断.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试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视角探讨《论语》教学在语文课中承担的角色以及《论语》选读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语文味,寻找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能体现选修内容的侧重点,又能守住语文教学之根本。一、教师视角:寻找需要"教"的契合点在实际课堂教学《〈论语〉选读》时,教师总在"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没有兴趣的状况,本文以<<论语>选读>教学为例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建议,希望对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的儒家著作中《论语》和《学记》里,记录着很多富有生命力的现实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结合儒家思想,对我国高中阶段语文教育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的问题式教学探讨。一、儒学中的教学理念儒学,即儒家学说。儒家著作中,以《论语》与《学记》最为突出,在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中国传统化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荟萃。今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还可以从《论语》中获到滋养现代人心灵的内容,在与西方明、现代明的比较中,解读中国化。鉴于上述考虑。我在语教学中,除了教材中选来的《论语》篇章,还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内容。针对学生对《论语》距离现代久远,对古代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论语》中所包含的平常事理,拉近圣哲与当代中学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一《论语》是小学时开始背的,但早以省略号终结。时值年幼,不谙世事,书与我的距离简直可用光年衡量,也觉着之乎者也终该让大哲学家考究,于是不甚了之。近来重起一股《论语》热,《于丹<论语>心得》,算是我和《论语》的第二次约会吧!  相似文献   

20.
樊亚军 《考试周刊》2015,(11):133-134
<正>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墨子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两位先哲讲述的相同道理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层次地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作为有一定能力、情感和需要的个体,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