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社交途径和交往行为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大学生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人际交往的趋势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对J大学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总结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并深入分析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双重影响,最后从高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社交网络倦怠和焦虑之间的关系,以368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上行社会比较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社交网络倦怠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社交网络倦怠和焦虑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社交网络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自尊和社交网络倦怠的序列中介效应影响焦虑;社交网络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自尊或社交网络倦怠的单独中介效应影响焦虑。研究认为自尊和社交网络倦怠在预测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中起着序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网络社会排斥、青少年社交焦虑和自尊三者的关系,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社交焦虑问卷和自尊问卷对73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社会排斥正向预测社交焦虑;网络社会排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非积极的、负面的人际关系体验,网络社会排斥会增加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风险,这启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网络社会排斥这一现象,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引导青少年摆脱社交焦虑的困扰,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社会"关系革命"背景下,网络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正由传统的自媒体开始逐渐向着社交媒体的方向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网络传播环境下,微博是社交平台的提供者、社交内容的引领者、社交方式的创新者,被用户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动机。微博社交功能被挖掘的同时,也有着不少社交隐患,需提高警惕,并合理地予以规避。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益引人注目,对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法和随机访谈法,以福建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分析为例,分析了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在针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需求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以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网络组织绩效研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营销模式探讨和在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对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等为核心的几个方向是目前社交网络在企业间和企业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社交焦虑作为影响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障碍与网络成瘾现象是否有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之间具高度的正相关并认为调整认知对于避免网络成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际关系、网络社会与社会舆论——以社会动员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社会在转型中国逐渐生成并发展,而孕育、发生于其中的公共事件日益展现出对实体社会的重构力量。社会舆论则是此类公共事件的灵魂和骨架。网络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其中的社会舆论的广泛、有效、自主形成。这种在网络社会中迅速建构、形成的社会舆论对社会动员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4年以来,以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代表的各类商业社交网络应用交替兴起、平行发展,在高校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包括各主要高校BBS在内的校园网站在用户规模、技术改进和话题重心方面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传统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在信息供求格局和"观念市场"中日益处于被动地位。在参与主体日益分化、用户日益分流、校园平台趋于内卷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发展亟需认清网络发展规律,科学把握自身价值功能定位,着力发挥高校文化特质的比较优势,尝试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方法,综合运用既有网络技术和运营模式,在一体化的网络社会环境中,建造校园网络文化的高地。  相似文献   

10.
社会比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社会比较信息、更便捷的比较途径。与传统的社会比较相比,社交网络中的社会比较具有自发性、比较信息的两极化、比较对象的多样化等特征。现有研究发现了社交网络中社会比较对用户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个体与文化因素。未来研究应更关注社交网络中的消极信息对用户的影响、重视用户的主体性及进一步深化社交网络中社会比较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差异研究。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益深入,对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福建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随着近年来全球社交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世界各国围绕文化软实力在社交媒体上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想要占据自己的话语频道,国际性的社交网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网络消极情绪体验的调节效应,使用社会排斥量表、社交焦虑量表、网络消极情绪体验量表与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8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2)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消极情绪体验调节了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社交安全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新的网络时空里,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网络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发展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网络社交安全产生巨大冲击。由此,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目前,网络社交常见的安全问题有:网络聊天引发的安全问题,沉迷上网导致的网络成癌综合症,交友轻率误入网恋陷阱。可见,网络社交安全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对此,本文提出了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20,(3):131-134
网络人际信任是个体维系持久稳定在线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社交媒体的使用拓展了其社交空间,引发了其社交行为的变革,并对网络人际信任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社交媒体的主要类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指出其在网络人际信任培育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智能手机普及,网络社交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交APP的使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QQ、微博,到微信、抖音,这些主流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社会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学生网络社交动向,发现软件使用规律,在尊重学生群体需求规律与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与路径,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社交网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片新的阵地,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政工作有助于建立师生双方的信任基础,打破时空限制,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距离,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教育双方交流退步、大学生选择障碍或偏差、师生关系失衡等问题。利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工作是大势所趋,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日益规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但同时还要防范"网络软瘾症""信息泄露"以及"群体极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依赖程度与自尊、孤独、社会支持、抑郁、社交回避、人际敏感、主观幸福感和焦虑等8个因素进行了测评,进而探讨了网络成瘾与个体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与网络非成瘾组在自尊、孤独、社会支持、抑郁、社交回避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与自尊、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等有显著性负相关,与孤独、抑郁、社交回避等有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基于互联网资料查找和分析的探究性学习中,往往存在着因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资源而造成的独立思考不完全、科学探究不充分和证据获取不可靠等问题,因此无法达到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最终目标.本文在物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和社交网络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提出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以探究性学习为服务目标的学习型社交网络的体系结构,具体包括以技术手段唯一标识探究对象、以无线传感器感知探究对象、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和讨论探究对象变化细节等环节,从而达到通过感知真实世界更好完成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文章的最后给出了该类型社交网络的具体实现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社交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平台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网络社交带来的网络依恋、信息冲击等问题,主动融入网络社交平台,建立网络思政队伍,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主动化解网络社交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