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淑红 《语文天地》2012,(11):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  相似文献   

2.
刘琳 《语文天地》2012,(6):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征色彩,意向朦胧含蓄,戴望舒的这首诗运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传递着一种浓郁、阴柔之美。同时作者也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戴望舒的《雨巷》创作于1927年,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忧伤哀婉、情感的回旋往复、语言的精雕细琢和音韵上的沉郁舒缓成为了新诗史上的名作。此时,新诗从1917年胡适的发轫之作到戴望舒的《雨巷》已经走过十年的路程,其已经呈现出自己的鲜明艺术特征,下面,我以《雨巷》为例,对其艺术特征作一基本的梳理。一、从结构上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大致相同,只有第一小节的第四句"我希望逢着"变成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1905- 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代表诗有:《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  相似文献   

5.
张红红 《考试周刊》2011,(44):23-24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正>戴望舒出生于1905年的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因常年患有哮喘病,四十五岁时英年早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缺憾。除了是一名诗人,戴望舒还是一名翻译家,尤其是在欧洲诗歌作品的翻译中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戴望舒在翻译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时深受其象征主义影响,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新月派、象征诗派的诗风后开始进行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派”象征主义风格,被誉为“现代诗派的诗坛领袖”。《雨巷》创作于1927年,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以"雨巷诗人"驰名当时的中国诗坛,继而又被推上"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三年分别出版了《我的记忆》《望舒草》两本诗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九四一年他被捕入狱,出狱后,于一九四八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灾难的岁月》。他的这些经历,他在艺术与历史的关系上不同于大众的见解与要求,他思想的前后转变使得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本文力图勾勒出历来评价者的观点,从对戴望舒这个个体的评价过程中展示给大家诗歌评论背后更多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关注个体情感到融入宏大历史书写的情感变迁:作者在少年的时期,将情感倾注于字词,以凝重的笔调、稚拙的手法,描绘出多愁善感的"少年人"形象,《旧锦囊》写尽了少年人的感伤和寂寥;震旦大学的革命经历使诗人认识到革命斗争本身的艰巨性,流血和死亡的震撼使1927年至1932年期间的他开始回避实际的政治斗争,对革命的热情逐渐冷淡,他将爱情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我的记忆》和《望舒草》写出了诗人与施绛年爱情中的喜悦和苦涩;抗战的爆发使他冲破了多年以来与政治和革命文艺运动的隔膜,此时的诗歌不再是纠缠于个人的小悲欢,而是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灾难的岁月》呈现了抗战时期作者的沉痛和悲愤。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独特的情绪和现代知识分子隐秘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刊》上。据戴望舒的友人杜横在《望舒草》的序言中说,当时代理《小说月刊》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称许这首诗  相似文献   

11.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戴望舒:《我的记忆》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特点的著名抒情诗人。ZO年代,他是早期象征诗派诗人,30年代则成为现代诗派的领袖。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不少著名诗人一样,他的诗作有待研究者认真思考和清理。综合戴望舒一生的创作,他应属于1927年左右崭露头角的一批诚实和敏感的诗人。这批诗人所走的道路虽然各有不同,却都植根于同一个幻灭的环境——旧中国20年代末至三四十年代的黑暗现实。幻灭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积极地投入现实斗争,这就…  相似文献   

12.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戴望舒  相似文献   

13.
《题辞》《野草·题辞》作于1927年4月26日,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38期(1927年7月2日)。这一篇其实也可以当作“野草之二十四”来读:它本身也是一首文采斐然、意境深远的散文诗。作《一觉》后四个多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广州,环境和思想都发生  相似文献   

14.
《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7日创刊于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1927年10月被查封,同年12月在上海复刊,先后由孙伏园、鲁迅、周作人、柔石和李小峰主编。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停刊。《语丝》周刊以发表杂感、短评、随笔为主,兼及  相似文献   

15.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是戴望舒晚年的作品,1948年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2018年出版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共收入了十首中国新诗,《萧红墓畔口占》收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安葬于香港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本首诗就是戴望舒在一次去萧红墓凭吊后有感而发之作。诗作第一稿发表于1944年9月10日,题为《墓边口占》。  相似文献   

16.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被接受,于戴望舒,是二三十年代的事。在这一时期,他陆续译了魏尔仑、福尔、耶麦、果尔蒙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波德莱尔于戴望舒,吸引力似乎较前面几位象征派诗人要小,虽然戴望舒于40年代选译过《恶之华》,并对波德莱尔的‘坚固的质地和精巧纯粹的形式’转变成中文,很下过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现代派诗人,曾以《雨巷》一诗风靡全国。以前的戴望舒传记有北塔所著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传》和王文彬所著的《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两本传记,2007年5月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祟文书局出版的刘保昌先生的新著《戴望舒传》,将戴望舒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本书的发行,一方面体现了文艺研究的“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8.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陈。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高潮坠入了暗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研究,指出《新文学大系》透过对"时间"--具体是文学史"分期"的有意识操控,把"现代文学确立"的历史"自然化"了.因此有必要把文学史的"阶段划分"重新放置到制度建构的语境中,才可能将已经被"自然化"了的新文学历史再次"历史化".  相似文献   

20.
<正>一、《雨巷》的创作背景《雨巷》创作于1927年,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其写作背景复杂而现实。第一,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全国笼罩在反动政府的白色恐怖阴霾和大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之中。第二,作者当时年仅22岁,因为投身于国民革命活动被捕,在释放后避难客居于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此时的诗人心绪未平,自身痛苦且彷徨,对这个时代充满了迷茫与不解,渴求在情感上找到寄托。更重要的是,戴望舒在朋友家避难期间认识了施绛年,正处在对施绛年的追求与爱慕时期,其情感更加热烈,萌发了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