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今的"河南"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含义,作为自然区域的河南在不同的朝代指代黄河的不同流域.河南作为行政区划单位,自秦代以来,在不同的行政制度之下有不同的指代范围.河南这一名称的长期存在是与地名本身的特点和本地的政治形势与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村落名是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落名的描写与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村落名的命名方式、村落名的文化内涵以及村落名的规范问题三个方面对鞍山地区的1 066个村落名进行了研究。鞍山村落名多采用了"通名+专名"的命名方式,文章用统计和分类的方法从通名和专名两个方面对其命名方式进行了探究。鞍山村落名作为文化词汇的一部分,反映了鞍山地区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鞍山村落名存在异体字和重名现象,本文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代地理研究是殷商历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甲骨卜辞"计日干支与地名系联法"和"同版卜辞地名系联法"以及"异版卜辞地名系联法".其后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丁山、郑杰祥等以及日本学者岛邦男、松丸道雄等为商代地理考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杯湖"、"杯湖"虽一字之差,但关系到鄂州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的定名.作者通过查阅元结的<杯樽铭@并序>、<杯湖铭@并序>及历代<武昌县志>编纂者有关"杯湖"的地名解等大量文史典籍,并结合汉语言文字学进行考辨,为"杯湖"正名,甄别"杯湖"之误.  相似文献   

5.
以地名为据来考察地方区域文化是基于一种人类文化学的理念:地名之来源往往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不同的历史环境,人们对所在区域的认知与命名自然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地名自然必有其鲜明的历史特征。从人类学视野的角度,将雷州半岛某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有助于认识本区域某段历史。"红毛番岭"地名考察表明,明清时期雷州半岛曾与欧洲发生通航往来的历史,反映在地方文化上,区域内存在多处带有欧洲色彩的地名。"番"字地名特征深刻地反映了这段历史交往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中庸"思想在朝代的更迭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遭遇到了褒贬两极的命运.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的"中庸之道"曾被统治者改造,为其政治统治服务,而历代儒学大师将其推崇为"至德";近现代"中庸"思想作为封建主义的东西遭到唾弃,而且还增加了"折中主义"、"阶级调和"等内容,"中庸"的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更遭批判.  相似文献   

7.
《诗经·相鼠》的"相",传统解释为"审视""察看"等,然而也有不同看法。本文比较历代学者对"相"的训释,认为传统的释义有些不妥,"相"解释为"地名"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代书法大家都有一些勇于探索者,在"创新"与"狂怪"圈中进行艰辛的演变和追求.从历代书法创作主体、客体以及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来分析书家创作观念和性情、书法创作环境及社会意识对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创新"与"狂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和"康熙禁教",对我国宗教及历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宗教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必然过程.它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宗教,也启示着宗教界人士如何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地名作为语言符号,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广西"X塘"类地名出发,考察其透露出来的文化特征。广西"X塘"类地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发展,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壮族文化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1.
“桂阳”考     
“桂阳”作为古老的地名,由来已久,包括史书在内,对其多有误解.而此名如何产生,则更是众说纷纭,难以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参考众多古籍,从地名的源起,到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12.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神秘的苗族聚落,叫"岜沙"(当地音读"bia sε")。当地人说,"岜沙"是苗语音译,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但是,在黔东南苗语中并没有"bia"这个发音。从意思判断,"岜沙"应该源自苗语"bi sai"。"bi"指"山坡","sai"意"荫茂",按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翻译,就是"草木茂盛的山坡"。至于"bi sai"为什么会变成"bia sai",这主要是因为苗族在传播稻作文化的过程中曾与古越族结成苗越族群的缘故。"bia"是古越语,"sai"是苗语,两者结合起来才形成"bia sai"这个苗越混合语。笔者认为,"bia sai"是苗越两族共同传播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4.
招牌名称是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并传承、发展的文化产品,是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招牌名称与民族的历史、思想、心理等文化内涵密切相关。透视招牌名称,可以了解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籍、社会背景、制度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也可感悟传统伦理道德、爱国思想、群体意识等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还可窥见祈福求吉、怀旧归真、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可以说,招牌名称是民族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15.
“虎台”遗址(亦被称作南凉“点将台”)是西宁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明清以来对其归属多认为是南凉王秃发傉檀子(其名虎台)所筑,通过实地考察和梳理河湟地区的文献资料,借助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认为西宁“虎台”遗址非南凉时期所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点将台”,而是汉至魏晋时期公共信仰建筑“祭祀坛”的历史遗孑.  相似文献   

16.
自古宁都有“士尚古文”和“文乡诗国”之誉,历代人才辈出,可谓钟灵毓秀,人文蔚起。“文乡诗国”的成因离不开宁都的文化底蕴、地理环境、古朴自然的民风,更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相互作用。宁都文乡诗国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真正名副其实的疯狂艺术家应以明代徐渭最为出名。根据历史献中徐渭患“疯狂症”的叙述,结合分析对徐渭身心产生影响的胡宗宪事件和坎坷的个人生活,并运用精神病学的原理对病因、症状进行梳理和论证,可以得出,徐渭患有精神病之癔症。  相似文献   

18.
海域牛庄太平桥,是鞍山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石桥建筑。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就太平桥的建筑始末、历史作用及其保存价值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三亚古称崖州,由于建市时间短,长期讹传着“三亚市的历史不过才十五、六年”及三亚是由“三丫”转来的说法。针对这些说法和三亚的历史与名称尚属空白的状况,文章通过对历朝历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亚历史沿革与名称演变的考证,说明三亚的名称早在明嘉靖年代就已经出现,在清康熙年代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清晰地描绘出三亚塘和三亚港的具体位置。而且,从古“崖州”与现代“三亚市”隶属及演化的清晰脉路,和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来看,其名称变化,不过是历史的演化延续而已。由此,我们发现三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