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有着诸多的概念界定,但是这些界定和阐释基本上是建立在以男性主人公为成长主体的小说文本之上。真正的"女性成长小说"是在"五四"之后开始出现的,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理想。通过对于女性成长历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一性别境遇根本原因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成长内涵与两性成长叙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同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要注意到女性成长的艰难、女性性别自我、女性主体性生成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尤其他的镜像理论影响更是深远。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小说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两种人物形象恰恰是异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语用学、关联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的最新成果,把几种较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善于语境的解释与分类进行了列举与评述,并与语篇连贯理论相联系,得出的结论是:语篇连贯分析离不开语境这一概念,语境在连贯理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语篇连贯理论及其它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语境这一概念,并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4.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培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从1977年他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得到了教育界、心理学界、医学界等领域专家的普遍关注,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目前,它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班杜拉及以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大量实验证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就水平等密切相关.联系到职高学生的学习实际,培养和提高他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5.
决话题中的问题,我们首先要透彻理解"概率"这一概念.众所周知,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根据事物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我们可将其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的现象,包括必然事件(概率为1)和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书如其人"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实践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从这一概念的提出到丰富发展,整理出了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正>一、概念界定班杜拉(1977)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Compeau和Higgins(1995)将这种理论延伸至资讯科技的使用,认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能力的一种判断。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定义,现有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Murphy,Coover和  相似文献   

8.
论"会计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监督”这一概念早已存在,但今天人们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在认识上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理论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制约了会计监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要准确定义“会计监督”,必须明确“监督”的含义,了解监督原则,并在具体经济环境中将监督主体、客体、目的及实现方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为解决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曹力峰 《学苑教育》2012,(15):63-63
内能和热量是热力学中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物理量。在中学物理中还会不时提到热能这一概念。这三个概念到底有何本质的区别与联系。本文就内能与热量、热能与内能两个方面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0.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的认知和成长是在跟他者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主体只有通过“他者”这个象征性的语言介体才能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人,同时主体是他者的他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公阿米尔通过与他者哈桑、父亲以及大他者一社会环境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所谓物权行为究竟是指什么?自德国学者萨维尼于创立物权行为理论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是学者们不断争论的问题。通过分析物权行为基本原则,界定物权行为概念内涵,可以论证我国应当在物权立法中认可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成长小说中的经典.其后这种小说形式在西方世界几乎各个民族文学中都得到发展.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不仅继承了这一文类的基本特征,还大大地发展了这一传统文类.乔伊斯扩展了成长小说的叙事范围,更新了传统的成长观,强调成长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逃离和自我放逐.在探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他发现的是异化和隔膜.  相似文献   

14.
德国古典哲学的国家普遍性思想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渊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起于康德、终于黑格尔,对马克思有重大影响的费尔巴哈哲学不能列位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系谱之中。德国古典哲学以国家为普遍意志的体现形式,作为普遍物的国家是公共利益的现实映射,达至普遍利益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本然目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国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国家中心论,从而有别于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中心论。德国古典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并未能真正地区分国家和社会的界域,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而把国家归为由市民社会所决定的私利性的控制工具而非裹有道德迷雾的公益性的共同体组织。马克思对国家的理解也是社会中心论的工具主义范式。  相似文献   

15.
梁向阳教授的学术专著《当代散文流变研究》整合了"现代性"概念,把五四新文化作为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相区别的核心特征,强调当代散文对于"人的文学"理论预设的追寻将弥合"现代"与"当代"的人为裂痕。文章始终关注这一概念,探讨梁著如何审视现代散文"自由性"、"真实性"的人文内涵,进而提出"借景抒情"写作套路的心灵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pap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recently formulated concept of Lived Pedagogy. With roots in phenomenology and narrative research and research on ‘student voice’, the concept is coined as a way to research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of practical pedagogy in school. The mai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Lived Pedagogy stem from the use of relational theory (i.e. phenomenology and narrative theory) while a priori maintaining a number of divisions that challenge this relational logic. Having outlined these problems, a suggestion is made to inform Lived Pedagogy by way of the German Pädagogik with its central focus on purpose(s) of education. Specifically, I employ Løvlie’s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Habermas’s discourse ethics as a framework for structuring the deliberation of what is educationally desirable.  相似文献   

17.
心理性罪过概念自身存在着严重缺陷。德国学者对它说"不",用规范性罪责概念取而代之。俄罗斯刑法理论中的罪过概念是不纯正的心理性罪过概念。我国的罪过概念面临着挑战,引进规范要素(评价要素)是对挑战的合理回应。  相似文献   

18.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迸涌的流泉》是一部具有德国传统教育小说模式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约翰的成长为主线,叙述了主人公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下的成长和与环境磨合的过程。本文借助法国著名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思想家拉康的主体认证理论,对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中语言在其主体认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再现其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9.
In ident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alent for athletics, training practice is hindered by considerable errors of estimation. Sports sciences must wrestle with the problem of lack of an established theory to guide the search for talented people. Nevertheless, a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system was used in the former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for 15 years. The existing elements of this system were integrated with pedagogical experience and other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in an attempt to outline a system to be used in athletics in the search for talented performers. In this novel concept the main means of identification of athletic talent is competition itself, the main indicator i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timulator of interest in a discipline is success in competition. Competitive performances, however, can be of prognostic value only if they are evaluated together with the factors of trainability, biological age, training age and psychobi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thropometric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20.
“半衰期”: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衰期理论是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前对于该指标的研究已经扩展到网络信息计量学中。本文将此概念引入到虚拟学习社区对于首帖的研究中,提出首帖半衰期的概念,并选取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课程“网络教育应用”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对不同半衰期的首帖文本编码分析,并对于如何在学习论坛中发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