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校长们经常对教师说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这也是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但是,做校长的在管理中往往只间接地关注教师如何实现尊重学生的过程和成效,往往忽视对直接对象教师的关注,我们积极倡导创建人本化校园,校长是否也可以教师为本、尊重和关注教师呢?因此,我们的“以人为本”决不单单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只有以教师为本,做到对教师尊重、关怀、发现和激励,教师才能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师生主体…  相似文献   

2.
站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行为的冲击,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尽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下,每个人的理解与实践也不尽相同。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落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2位嘉宾校长相聚上海,与近百位校长代表、专家学者一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下,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谈得还不够透彻,但它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育需要回归,需要走向朴素与纯粹。  相似文献   

3.
本,根本、本原。每个行进的生命有“本”,每个鲜活的管理实体亦有“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学校的“本”,校长管理的出发点及归宿理应指向这里,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而实现师生生命最好发展的思想、理念、策略及措施,这便是校长的务本之“道”。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打下怎样的素质基础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赢得未来?教师职业生命的唤醒与生命潜能的最大释放点在哪里?——校长务“本”,必须对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对接,认真规划学校的文化愿景、发展思路,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创造云淡风轻的管理境界,培育出独特的学校个性和精神。校长如何“务本”?学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不相同,校长个人的教育追求、教育认识和个性风格不同,他们的“道”(策略、路径、方法等)也不尽相同,由此也造就出百花齐放、个性纷呈的学校图景。本期我们呈现了部分校长的观点和策略,目的不是提供“范式”,而是引起碰撞,启迪思维,用“他山之石”助推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视界。  相似文献   

4.
本,根本、本原。每个行进的生命有“本”,每个鲜活的管理实体亦有“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学校的“本”,校长管理的出发点及归宿理应指向这里,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而实现师生生命最好发展的思想、理念、策略及措施,这便是校长的务本之“道”。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打下怎样的素质基础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赢得未来?教师职业生命的唤醒与生命潜能的最大释放点在哪里?——校长务“本”,必须对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对接,认真规划学校的文化愿景、发展思路,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创造云淡风轻的管理境界,培育出独特的学校个性和精神。校长如何“务本”?学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不相同,校长个人的教育追求、教育认识和个性风格不同,他们的“道”(策略、路径、方法等)也不尽相同,由此也造就出百花齐放、个性纷呈的学校图景。本期我们呈现了部分校长的观点和策略,目的不是提供“范式”,而是引起碰撞,启迪思维,用“他山之石”助推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视界。  相似文献   

5.
本,根本、本原。每个行进的生命有“本”,每个鲜活的管理实体亦有“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学校的“本”,校长管理的出发点及归宿理应指向这里,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而实现师生生命最好发展的思想、理念、策略及措施,这便是校长的务本之“道”。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打下怎样的素质基础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赢得未来?教师职业生命的唤醒与生命潜能的最大释放点在哪里?——校长务“本”,必须对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对接,认真规划学校的文化愿景、发展思路,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创造云淡风轻的管理境界,培育出独特的学校个性和精神。校长如何“务本”?学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不相同,校长个人的教育追求、教育认识和个性风格不同,他们的“道”(策略、路径、方法等)也不尽相同,由此也造就出百花齐放、个性纷呈的学校图景。本期我们呈现了部分校长的观点和策略,目的不是提供“范式”,而是引起碰撞,启迪思维,用“他山之石”助推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视界。  相似文献   

6.
伍政 《四川教育》2007,(4):18-18
本,根本、本原。每个行进的生命有“本”,每个鲜活的管理实体亦有“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学校的“本”,校长管理的出发点及归宿理应指向这里,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而实现师生生命最好发展的思想、理念、策略及措施,这便是校长的务本之“道”。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打下怎样的素质基础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赢得未来?教师职业生命的唤醒与生命潜能的最大释放点在哪里?——校长务“本”,必须对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对接,认真规划学校的文化愿景、发展思路,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创造云淡风轻的管理境界,培育出独特的学校个性和精神。校长如何“务本”?学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不相同,校长个人的教育追求、教育认识和个性风格不同,他们的“道”(策略、路径、方法等)也不尽相同,由此也造就出百花齐放、个性纷呈的学校图景。本期我们呈现了部分校长的观点和策略,目的不是提供“范式”,而是引起碰撞,启迪思维,用“他山之石”助推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视界。  相似文献   

7.
周琴 《四川教育》2007,(4):19-19
本,根本、本原。每个行进的生命有“本”,每个鲜活的管理实体亦有“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学校的“本”,校长管理的出发点及归宿理应指向这里,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而实现师生生命最好发展的思想、理念、策略及措施,这便是校长的务本之“道”。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打下怎样的素质基础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赢得未来?教师职业生命的唤醒与生命潜能的最大释放点在哪里?——校长务“本”,必须对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对接,认真规划学校的文化愿景、发展思路,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创造云淡风轻的管理境界,培育出独特的学校个性和精神。校长如何“务本”?学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不相同,校长个人的教育追求、教育认识和个性风格不同,他们的“道”(策略、路径、方法等)也不尽相同,由此也造就出百花齐放、个性纷呈的学校图景。本期我们呈现了部分校长的观点和策略,目的不是提供“范式”,而是引起碰撞,启迪思维,用“他山之石”助推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视界。  相似文献   

8.
思考一:以“学生为主体”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可是当下课堂中学生在哪里?一问校长:学生在哪里?在一个校长培训班上,傅道春设计了一个参与式活动,让48名参  相似文献   

9.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在其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汇集更多学校发展的力量,从而使学校成为教师、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力量源。校长自身的成长状态,对教师成长、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而对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校长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是“管理能力”的提高,是“管理观念”的转变,是校长学历层次的提高,还是校长见识的丰富?这些都是校长成长内涵的重要构成。当我们从生命的角度,以整体的方式思考时,可以认为:校长的成长,是生命的成长,是一种整体生存方式的不断完善、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校长,其成长…  相似文献   

10.
我相信,我们的校长一定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在安全面前,我们为什么这样累?“教育”究竟是“安全”的敌人还是朋友?“安全”究竟是教育的“守护神”还是“绊脚石”?其实这个道理,无需我做进一步的解释。我们的校长不是不清楚这两者的关系,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安全”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校长为安全工作所累,这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校长作为教师的领航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专业引领影响着教师的成长。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新栏目“校长论坛”,请校长们一起来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能以校长的思考来开拓教师的视界,以他们的引领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准方向。本期,我们将就“反思促教师成长”与“教师个人魅力的形成”两个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课是在六年制第9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它所肩负的任务是在上个单元“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侧重读的训练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本单元“写文章要有中心”,侧重写的能力的训练。教学本课的总体思路是以抓重点词、句、段为理解基础,以读为贯穿全过程的重要手段,以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为落脚点。所谓“走进去”,就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1.破题质疑,总领全篇上课伊始,首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阅读思考:圆明园是个怎样的地方?圆明园是什么样的?“毁灭”是什么意思?2.变序教学,导学全文由质疑时提出的问题,顺势直接…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我们组织、编辑“话题”时,总体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关注“课程·教师·发展”,关注课程教材的建设,关注教师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校在提供优质的普遍教育时,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个性化的教育。这里,教育界一个热点就是针对学生各种类型的发展需求,众多中小学已经开始了根据学生需求来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的探索。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与课程教材建设相关联,师资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认识到了问题本质之所在,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努力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也不是新的命题,但是在如今的课改背景下,它如何有效开展呢?下一步如何有效实施呢?这值得校长和教师们思考。同样,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们如何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途径,实现让学生学有成效?这也不是新的命题。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在广大人民渴望更高教育质量的背景中,这一命题的内涵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学习和钻研。而这种学习和钻研将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程,因为教育是一门无法穷尽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历时9个月的“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校长论坛”近日落下帷幕。“论坛”给我们很多启示。启示1:“素质教育”依然是主旋律无论是演讲还是答辩,在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校长论坛的整个过程中,青年校长发表的观点让人怦然心动:用心点燃孩子个性的火花”、“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快乐成长”、培养有理想学做人、有能力勤探究、有个性能发展、有情趣会生活的新时代学生”……这些观点反映出,校长在形成并确立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始终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有着110年悠久历史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育人目标是…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06,(7A):12-17
站在社会的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行为的冲击,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尽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下,每个人的理解与实践也不尽相同。 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落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2位嘉宾校长相聚上海,与近百位校长代表、专家学一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下,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谈得还不够透彻,但它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育需要回归,需要走向朴素与纯粹。[编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必须“从上到下都要备教育主体——学生的课,校长更应如此”。那么,作为一校之长,如何备学生的课,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现代教育管理思想落实于具体的管理实践之中?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走进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建立校长与学生沟通的立体网络。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校长。我们在这方面作了如下具体尝试:  相似文献   

17.
职教师资队伍应具备怎样的要求和特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职业教育要切实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其关键在教师。新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当好这个教师?”每一位校长更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应培养和使用怎样的教师?”思考这个问题,不能不联系我国职教师资的实际,除了教师自身要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要针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应具备怎样的要求和特色?如何去建设?本期“职教三人行”围绕这一话题特邀请北京现代职业学校校长张长谦、江苏省张家港工贸学校校长顾栋明和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铁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均需要校长、教师有大智慧与勇于变革的勇气。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然而学校真正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却是一件十分困难且又必须  相似文献   

19.
笔者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课改理念是否最先进?是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面对新课改,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想,又如何看待?他们是否真正从内心认可它、悦纳它、感激它、善待它、支持它?对此,笔者曾和部分老师先后4次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内容主要涉及“我看语文新课改”;“我的语文  相似文献   

20.
郭先梅 《四川教育》2003,(10):42-42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它是植根于师生心底的一种信仰。探溯素质教育的内涵,思考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我们把目光最后聚焦在“人本”。我们应为学生创造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应与学生一道创造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应如何去开拓“人”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