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是由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组成的同心圈层,分层性是地球构造的主要特征。 地球的同心圈层构造是如何分化而成的呢?数十亿年前,刚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冷的接近均质的球体、铁、镍和硅酸盐物质混杂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更谈不上什么海洋和大气随着地球上温度的变化,地球的圈层分化过程出现了。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  相似文献   

2.
地球是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的。地表以下为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地表以上为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在自然界中,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然而,不同地区由于各圈层物质构成和相互作用形式的差异,使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又存在巨大差异,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最重要的两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地球的内部圈层]难点的突破卢前荣“地球的内部圈层”这节教材有两个难点:一是地幔,学生搞不清地幔物质成分、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二是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学生对三者位置、圈层划周容易混淆,并导致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分不清。前者是由教材分析确定的,后者是...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内容,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是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的深化,为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铺垫。这四节内容逐层递进,从宇宙空间逐渐缩小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借助引言 ,说明特点“同学们 ,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知道 ,地球在结构上有一显著特点 ,这就是圈层构造 ,即从地心向外 ,可以把地球分成若干同心圈层。如以地球表面为界 ,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又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前面学过地球的外部圈层 ,本节再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师一边讲述 ,一边板书 (附后 ) ,既说明了地球的圈层构造特点 ,又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圈层构造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二、巧设比喻 ,突破难点本节涉及地质学概念多 ,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7.
针对各版本2019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删减或对不同圈层的范围说明比较模糊、界定数据不够精确等问题,对比分析四版本地理新教材“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容,明确该部分常考的几组数据,同时借助数据—绘图法加强记忆和理解,以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迅速找到该类问题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地球表面所有的地球化学作用都受到地球上存在的生命的影响,地球生命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并影响着地球环境.由哈佛大学的H.D.Holland和耶鲁大学的K.K.Turekian主编的<地球化学论文集>第8卷<生物地球化学>从早期地球的演化过程和生命的诞生开始,以元素和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以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为对象,以化学元素和物质在大气圈、海洋圈和陆地中以及在它们各圈层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为主线,论述了地球生命对表生地球化学的影响,特别关注和强调了当前人类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并对C、N、S、P等一些重要生命元素在各个"库"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行了全面阐述,介绍了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在元素及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作用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图表不仅是研究地理学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在地理教学中,把图表和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地理知识反映在图表上,使图文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进一步将知识具体化和规律化,可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图表法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对地震波的研究;二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在教学中分别利用简图突出的表现性、简表明晰的概括性将本节内容分层阐释。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旧知识(一)…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认为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古老学科。其实,成为真正科学,也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地球科学逐渐分化,到现在已形成较大的科学体系。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已分化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和气象学(研究大气层)和海洋学(...  相似文献   

11.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物种是地球本身自然产生的,是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自然进化结果,进化是渐近的线性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逐渐实现的。这个观点面对自然界生物诸多的现象显得矛盾重重,150多年来质疑之声此起彼伏,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物种基因被大量破译,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已经不符时宜。我们在"宇宙胚种论"基础上首次提出"生物分化论"观点:地球生命是在环境诱导下一级一级分化出来的,物种起源于地球以外的"宇宙文明","文明种子"随彗星来到地球,地球物种都来自于同一祖先,物种按照"宇宙文明"预设基因程序不断分化,根据不同环境形成千千万万个物种。所有物种都遵循"生死法则、生存技能平衡法则、种群纯正法则、物种可分化法则"。人类是宇宙文明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圈——地球圈层研究的新概念□李树珂/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地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圈层结构。在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中,最先形成的是岩石圈,又依次形成大气圈和水圈。在这三个圈层里,生存着生物的那个圈层叫做生物圈,其范围大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可简单概括为“一个依据、二个不连续面、三个圈层、四个重要数据、五个不同”.用它来总结深文或用于复习.可帮助记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图析:狭义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它处于地球上大气圈、木圈、岩石圈、生物圈的交错地带,其范围大致与水圈、生物圈相当,因此,位于地球表面。四大圈层不是位置叠加,而是相互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因此,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综合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内容分析高中地理上册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重点是地壳。就内容讲共有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史等四部分内容,七节课。其中第三四五六节分别讲述了地壳运动的原因、形式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地壳运动为...  相似文献   

16.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17.
秦智权 《考试》2008,(10):59-61
【考点解读】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这样处理为好:即对于各圈层不要求深入了解,而应紧紧抓住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展开,特别是各圈层分别有哪些灾害,灾害产生的原因、防灾减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变化自然规律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科学,发展地球科学至关重要,其作用可影响到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发展的战略决策。 地球是由几个圈层组成的开放体系: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地核等。各圈层有各自的活动规律之特征与表现,但亦互为动力、互为影响,是不能截然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物这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具有生命物质的地球”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司题应从两方面回答:一、地球生命主要要素1.有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碳原子的化学键被破坏;温度过低,碳原子又以分子形式结合,会使生物过程停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