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就全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释"尹"     
“尹”作为治理、董正讲时,常表示治理政事。但据“尹”的甲骨文和古文形体看,“尹”的本义应为治兽,引申为治理政事,又引中为治理政事的官吏。“尹”在古代的常用文献义是职官名,作为职官名,“尹”与“君”在音义上有密切的联系。“尹”又假借为“筍”字,表示诚信之义。“尹”作为姓氏与“尹”的意义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身”、“己”、“我”具有丰富的自我道德功能与意义.“身”是表现个人内在面貌的外在具体形体仪态,是传释和绽放个人生命道德意义的“身体符号”,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对象.“己”在管理自己个人的灵魂的同时,也令“身”通过一个有形可察的身体实践——“行”将个人无形的内在自我体现出来.“我”在自我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功能是实现主体自我身份认同.“身”、“己”、“我”的相互关系复杂,“己”可约“身”,“身”又可“塑”“己”,“身”、“己”互动成为一体,“我”则是对“身”、“己”实现自我管理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是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说”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在上古也是一个高频字。但是,上古“说”的用法极为复杂,除了“谈说”“喜悦”等义外,还有“游说”“止息”“解脱”等义。在字形上,也常和“悦”“脱”“税”等字混杂。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行为"、"活动"与"行动"辨--"行动导向"教学管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一步对外开放,国外许多先进的育教学思想和理念被介绍到我。其中,在学习与借鉴德国“双元”职业教育经验、改革我国职业教的过程中,“行动导向”的教学也为我国广大职教领域里教师、管者和研究人员一个“炙手可热”的革话题,一个“倍加推崇”的教学式。是“行为导向”,还是“行动导”,涉及到对德语词Handlungsori-ntierung基本含义的理解。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对这个德语词所指的教学方法和学组织形式,均无异议。这就是: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采取“咨询、计划、决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学术的深层危机”的背景下,编辑成了被追逐、拉拢、攀附、合谋的对象和进攻、暗算、攫取、蚕食的目标。编辑-出版环节之所以成为“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实现途径,是因为它具备了适宜“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生长的土壤。编辑在具有“把关”权力的同时还具有“放行”的权力,他们既是“把关人”也是“过关人”。面对学术的沉沦编辑无奈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介词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调查、分析英语国家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介词的情况和现代汉语界及对外汉语界对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研究论文、专著为基础,分析总结20余年来,有关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介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婴儿出生一百天,称为“百岁”。其实,“百岁”本作“百啐”。“啐”就是周年的意思,特指婴儿周岁或满百日。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啐,至来岁生日,谓之周啐。”可知,“百啐”、“周啐”分别指庆贺婴儿满百日、周岁而举行的礼仪宴会。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啐”的字形和词义都显得比较冷僻生涩,后来就被弃之不用了。因为在婴儿啐日庆典中,“祝福孩子身体康健、长命百岁”是唯一主题:所以“百啐”,就被民间讹为“百岁”了。旧时民俗,男孩过百岁时,父母请剃头师傅把孩子头发剃掉,只在后脑勺的下部留下一撮毛,…  相似文献   

11.
“明明德”与生活贯穿于“大学之道”的始终。“明德”既是宇宙-生活系统,又是人的生命本来面目。“明明德”既是澄明生命自身,又是“明德”的显发,“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生活。在“明明德”中生活并在生活中“明明德”就是“至善”,“至善”既是“明德”照彻宇宙,是无限的,又是个体生命、特定时代对“明德”的特殊折射,是有限的,无限永恒地走在有限的途中。  相似文献   

12.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13.
“两课”作为职业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注重“近”,“活”,“美”,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15.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体系中贯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广大教师应深刻认识其意义 ,树立自觉意识 ,构建“三进”主渠道 ,深化教改 ,加强针对性 ,把“三进”工作贯彻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赵斌 《考试周刊》2007,(21):66-68
本文指出在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阅读”与“听、说”在外语习得中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提高而非对立的关系。加强英语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创建英语学习语言环境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指导纲领。简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三观”现状,并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三观”现状,提出了怎样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  相似文献   

19.
对切实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要大力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必须在“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三入”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最终目标。实现“三入”的方法与途径,在于认真抓好“讲授”、“读书”、“讨论”、“应用”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坐”与“座”等几组词的辨析,说明汉字在使用上不应该破坏原有的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