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代表了中国画的一种造型观,即不满足于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自然描绘上,而把所表现的自然物象的形变为审美意识中的形,其内涵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2.
意象造型是一种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造型艺术,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中国画“不似之似”的美学特征。意象造型的法则一直是传统中国画的主流,是东方造型艺术中意象思维模式的代表。作为设计艺术中的一种创意方法,意象造型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演释已远远超越了视域所能见的客观物象而向主观本体的心灵深处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3.
图形设计中的写意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的写意造型,展示的是似与不似之间、寓意于象、以象尽意“心物统一”的意象。在图形设计中采用写意造型方法,能使设计意念的表达更显符号化与象征性,同时也丰富观者感受层面与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画研究的角度讲,写意花鸟画极能代表传统中国画的语言特征和审美理想。在写意花鸟画中,笔墨语言的驰骋、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念,都集中体现了中国画的意象审美特质。因此,在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哲学精神,影响着中国画艺术形成了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似之似"的意象造型方法,构成了中国画形态的基本特征。它强调表现人的主体精神,对客观对象感知的主观性表现,中国画把这种主体精神称之为"意",即"写意"。中国画的写意特性没有必要转型和现代化,它同样能凭藉中国画自性,行不改形把握发展契机,显示其妙不可言的神形风韵与"意象"时空穿透力。  相似文献   

6.
从解析中国画空间构成来探讨中国画意象形态的表现特征,是认识和掌握中国画意象创作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画的空间构成特征,主要表现在多视域流动的空间组合和书法结构的渗透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构成手法之中。流动的空间组合形成区别与古典西画的焦点透视方法,集中体现在“流”字上,是流动而不是固定在一个角度观照物象,因而更能灵动地表现自然物象的生命空间,体现中国画人与物交融、纵身大化的宇宙生命态度。而这种流动的空间构成又渗透了书法的结构意识,在实为书法用笔移入的“骨法用笔”的写意笔法中,其“一笔画”之审美要求,使中国画的空间凝合着生动的气韵,创造一种虚灵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空间意象境界。这种独特的构成手法,区别与西画的造型,是中国传统化在中国画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画造型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审美特征在很长一个时期表现为“形似”,直到魏晋时期表现为“神似”,到明清时期又表现为“不似之似”,使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趋于完善、成熟,“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的基石,并将在今后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的造型方式有别于其他画种,既不追求绝对的写实,又不主张脱离真实物象的过分夸张变形,而是力求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对形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使所表现的形象更加符合画家的主观意图,更加生动,更具表现力。“意象造型”是水墨写意画所采用的基本造型手段,也是中国画造型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美学追求,在表现物象时有特殊的观照态度,例如齐白石所讲"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抽象、具象在西方是两个美学概念,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存在这样两种不同审美取向的追求,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状态与西方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的物象造形追求意象造形,那些突破客观物象的明暗、体积和写实手法的作品,将绘画的表现提到"传神"的理念高度,从而使中国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形态,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境。造型是中国画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中国画造形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对造形教学产生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周珂 《中国教师》2008,(11):55-57
<正>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绘画创造源出于"意象"。意象,即主观意念想象。意象造型,就是不拘泥于形似,不模拟自然,而是把自然物象作为传情达意的中介,强调对自然物象内在神韵上的把握。它不  相似文献   

12.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在绘画创作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似之似",是取得绘画理想效果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似与不似”的美学命题是在中国艺术千余年发展基础上的归纳与总结,凝聚着历代艺术家的真知灼见,比“神”、“气韵”、“意”等更直接、更明了,更一语道破中国画的本质。本文拟对“似与不似”的概念衍变及其在绘画上的处理手法进行界定与梳理,以此探寻传统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思考这一命题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形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意象,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性特征体现在几方面;气韵的意象性,线的意象性、形的意象性、色彩的意象性、构图的意象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绘画长期以来追求“以形写神”和“不似之似”的绘画手法,充分认识和把握住精简夸张的造型手法、程式化造型的规律和以线立骨抓住形体特征的绘画方法,有助于提升造型能力和更好的进行工笔人物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  相似文献   

17.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马致远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抒发了羁旅之苦;杜甫借“风急”“天高”“哀猿”“渚清”“沙白”“飞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意象写尽孤寂落寞情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中国古代文人画创作中的“似”与“不似”造型理论出发,谈谈文人画家的形神观,以及文人画的审美旨趣,旨在弘扬民族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9.
闫靖华  山丹丹 《新读写》2009,(11):48-49
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寓“意”之“射”,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众多意象的有机结合,便是诗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素描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它从属于西方具象写实性素描的范畴,与中国画造型原则有着一定的差异,因而这种素描不适合于画中国画的人学习。从东西方艺术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西画遵循“艺术摹拟自然”的传统,追求客体的写实与再现,而国画着重印象,崇尚神韵,追求人的心灵意蕴的抒发。中国画既表现客观对象外在之形,更重视主体主观精神的表达,是缘物寄情的意象艺术。在素描教学上必须试行改革,适当吸取素描中有益于国画造型的因素,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完整的“现代中国画写生法”,走出一条中国画素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