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标榜“人的自由自觉本质”,鼓吹人的“自我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认为,文学就是“人的精神主体学”;“作家内在精神主体的运动规律”在于“作家主体性的真正实现,就是作家的自我实现”。这样,“求诸于自己,自已规定自已,自己实现自己”,成为他的文学主体论的核心内容;“自我实现”覆盖了整个文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文学真切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沉重压力下,在“自我”和“世界”间双向舞动“拷问”的长鞭的形象。这种双向“拷问”说明抗战文学的思考开始于冷峻的现实主义,也起步于民族自审意识的深化。而作家的自我拷问,既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学在战争年代攀越的高度,也为民族心灵觉醒史留下了光辉形象。其中表现出来的“本土性”体验、救赎意识和心灵皈依的复杂性,既考验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成长,又丰富了抗战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本世纪之初,尼采一声“上帝死了”的断言,宣告了一个现代神话一“永恒偶像”的终结。文学在走向“自我”、走向本体的发展中,使人的母题置于作家所关注的焦点上。故张扬主体意识与压抑乃至消除主体意识就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隐性问题。而我国的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交互变奏已日渐明显。有人因此慨叹“文学的世界很精彩,文学的世界很无奈”。那么,何处精彩,为何无奈?这便是本文所要阐释的主旨所在。任何一种阐释,特别是文学的阐释,要是没有主体意识的介入,要是没有政治意识和时代因素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张莉对当代作家进行性别观调查的三份问卷对于了解当代作家关于女性写作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张莉对于当代女性写作的问卷调查是从现代中国女性写作的思考延伸到当代的结果,研究具有学院派、精英知识分子式的视角,忽视了当代某些鲜活的女性写作现象。构成问卷主体的70后、80后女性作家在“去革命化时代”成长,具有“去政治化”倾向。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对于性别写作的理解是在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框架下。面对性别写作的差异,女性作家表现得缺乏自信,甚至出现“自我的他者化”;男性作家表现得小心谨慎、具有自我审视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建安文学被称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人的主体意识在作品中明显增强,标志着我国文学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产生了大批文人作家,“人的主体”与“文的自觉”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主体特征。繁钦及其《定情诗》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为建安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曾热噪一时,对推动我国当前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在一些论者的眼中,似乎文学主体性也是西方的专利,与中国无缘。一些论者断言,中国古代文学中根本无主体性可言,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以“礼”为规范,人物的个性被消灭了,人的主体性被一笔勾销了。对此,有论者已提出批评,指出这是偏见和无知,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也是恰如其分的。 其实,所谓主体性,无非是指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这些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文论中是早有论述的,只不过没有用今天论者们所用的字眼而已。本文无意对此作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只以《文心雕龙》为例,看看人的主体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高场。 (一)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主体是人,包括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作为对象主体的艺术形象以及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而文学主体性的核心是强调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的作家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导作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专门研究“为文之用心”的论著,他非常重视并强调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 《原道》是作者统领全书,借以阐述文学起源、文学本质的重要部分,就其本质而言,也就是论述人在文  相似文献   

8.
程莎 《文学教育(上)》2009,(20):101-101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诞生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五四”时期。在这个提倡“人的觉醒”,“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中,女性文学以高昂的主体意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在为数不多的“第一波”女性文学先驱作家中,丁玲总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本文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探讨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形象一莎菲。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该读出散文作家所表露出的个性,才能真正领悟散文作家的情感和散文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下面就《读书的利益》一文的教学来谈谈对散文的个性化阅读的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五四“人的发现”之后,一些中国现代作家由对个体自我的自省自觉上升为对本阶级的理性观照,浓重的历史宿命式的“原罪”意识随之诞生。作家的“原罪”意识有一个较稳固的动态系统。其稳固性表现于,负载者的阶级构成一律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格构成一律是现代与传统的二重组合,精神构成一律具有清醒理智的自我意识,行为构成一律是苦难无奈的生命消耗。其动态性表现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涵。其现实效应表现为,作家在对外在理念信仰痴迷与加固的基础上产生的真诚的嗜苦受难意识和梦幻般自我飞升的渴望,最终导致作品中知识青形象强烈的自我批判色彩。中国现代作家的原罪”意识对其人民化、时代化进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价值及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其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集中地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自觉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评价。激发主体的内在潜力: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能使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引导其“学会学习”、主动成才是当代全新的教育观;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其修养和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曾经提议将“文学”称为“人学”,钱谷融早在1978年就撰文《论“文学是人学”》深表赞同,笔者也深有同感。既然文学是人学,“人”就是所有文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著名作家刘再复所言:“文学中的主体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自我设计”的思想嬗变经历了批判、接纳和倡导三个阶段。从设计哲学的视野看来,“自我设计”本质上就是主体人从哲学和人本意义上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创造性的规划,并主要表现为“自我设计”是主体意识的体现、“自我设计”是一种自育行为、“自我设计”是一种价值取向等三个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散文具有鲜明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它勇于袒露自我灵魂,凸现自我本色,是一种有我的艺术、心灵的艺术。散文的这股潮流是80 年代初中期文学“表现自我”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它对于五四散文传统的回归和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散文仅仅表现自我还不够,还要表现时代与社会。既要言个人之志,抒一己悲欢,又要载社会之道,显时代风云,这才是散文“自我”与“大我”、“言志”与“载道”的辩证关系,也只有这样,新时期散文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创造社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周全平、倪贻德、陶晶孙等作家,文学研究会的(广卢)隐、王以仁及浅草——沉钟社的林如稷、陈翔鹤等人遵循共同的创作方法并表现出相似的创作特色:他们常常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小说题材,采用自我描述的方法,着重抒发一己的情绪,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色彩.从而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自我小说”流派.这一流派的出现和衰落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思潮、作家们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流派虽然短命,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大致说来,新时期文学对“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视角:从社会变动中观察人;从文化意蕴中发现人;在哲学人类学层次上去思考人。本文想对此作一个简要描述。在具体展开之前,有必要检索一下,新时期作家是在什么样的的精神气氛之下去思考“人”的。首先,新时期文学生长于一个特殊的土壤。十年浩劫残忍血腥痛苦荒谬的记忆,以及记忆背后“左”的幽灵的发现,是作家思考、发掘、表现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家们的思维无法摆脱那样一个大的框架,如顾诚说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梦一样的历史记忆的反思滋生的“自省”意识是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女作家,施叔青善于准确、细腻地把握住现代女性在人欲、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艰难处境,以婚姻、性爱为切入点,表现出了男性作家所无法涉足的现代女性的隐秘心理与情感欲望,显示出较鲜明的“现代女性主体意识”。正是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使得施叔青对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危机给予了深层观照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 ,人生命的独特性规定着教育的特殊性 ,对人生命独特性的关照即生命观的存在 ,实为教育所必需。本文试图对教育中的生命观作以初步的阐发。一、赋予学生生命发展的自主权 ,让其主动发展 ,自我选择。人有自我意识 ,使人区别于他物而成为“万物之灵长”。所谓人的自我意识 ,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 ,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 ,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为形式。发展心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