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读近来的经济日报《本报观察家》文章,引起了一番思索: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报纸种类繁多,而知名的专栏作家却几乎没有呢?其他报纸是不是也需要一批“本报观察家”式的权威专栏作家呢? 专栏作家[CoLumnist],起源于西方报界,通常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执笔,在报刊上专就某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  相似文献   

3.
如何进一步办好工人报刊的专刊副刊呢?纵观工人日报近年扩版以来的实践,我认为必须注意在高格调中突出本报和时代特色。一、要具有本报特色。专刊副刊虽然有相对独立性和个性,但仍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策划的目标,必须与办报的宗旨保持一致。因此要有本报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广大读者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去年7月1日,本报由四开8版扩为四开16版,成为国内第一张版面最多的综合性报纸。这个重大的历史性决策,不仅没有使本报的发行量下降,反而上升了4万余份。今年以来,本报的发行量仍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已达168万余份,仅次于人民日报,成为全国发行量第二的报纸。面对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在扩版提价的情况下,本报为什么还会取得这样的成果呢?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老社长赵超构关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  相似文献   

5.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般国际事务的泛泛而论,写法上着重于分析,寓评论于“观察”之中,很引入注意。外电通常认为它是“中共高级人士”的评论,国内读者也很欢迎这种有分析、有见解的国际评论文章。“文革”中,漫骂代替了分析,“观察家评论”便消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相似文献   

6.
<正> 在采编网络出现较大故障甚至崩溃,短时间又不能恢复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保证报纸正常出版呢?从本报出现的一次较大故障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应急出版体制,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美国记者德鲁·皮尔逊于今年8月7日到南斯拉夫访问铁托以后,美国250家报纸上发表了铁托和他的谈话,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叛徒铁托的言论。这个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忠实走卒皮尔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皮尔逊是美国报纸的著名的政治评论员之一,今年65岁。他从1932年起就成为赫斯特报纸的政治专栏作家,赫斯特报系的“帝王特写辛迪加”把他的专栏《华盛顿花絮》供给各报。  相似文献   

8.
近一个月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倡导、推动和支持下,人民日报的出版发行工作采取了两项很有意义的、将产生深远影响的举措:一是本报摆上了北京等大城市的报亭报摊,进入报刊零售市场;二是明确宣布,本报不再设置形象展示专版专栏。两项举措,广受好评。办报的人,谁不希望自己办的报受人欢迎,发行多多呢?党报摆上报亭报摊,只是为扩大发行创造了新的条件。但能不能销得出、销得畅、销得好,还要看我们的报纸办得是否引人入胜。所以,党报上报摊,对我们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激励,也是压力。订报买报的人,谁不希望从报纸上多得到一些有益有用的信息呢?《…  相似文献   

9.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可分三种:一是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常用,近年来尤其兴旺;二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曾经风行一时,近年来很少采用;三是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还不多见,但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同评论员文章相近的,还有观察家文章、述评等。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它的特点是,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文章,又不代  相似文献   

10.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可分三种:一是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常用,近年来尤其兴旺;二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曾经风行一时,近年来很少采用;三是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还不多见,但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同评论员文章相近的,还有观察家文章、述评等。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它的特点是,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文章,又不代表整个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  相似文献   

11.
人民的报纸     
当此新闻检查制度废止的时候,一定有很多读者要问:在我们有了自由的篇幅后,你们将有些什么新的表现呢?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将更加努力使新华日报成为人民的报纸。本报创刊八年来,一贯的就是以人民的报纸为方针,为努力目标。过去由于同人办报的经验不多,能力不够,更由于严格的检查制度及其他种种束缚,自己检讨八年的成绩,实在还远不足以满  相似文献   

12.
"差强人意"与"空穴来风"这两个成语大概在媒体上用错的频率是最高的;从中央电视台和首都几大家报纸到各省市的媒体错用这两个成语的屡见不鲜,本报和其他几家报纸也是一错再错,在这里对此就不一一例举了。那么,"差强人意"和"空穴来风"为什么长期以来总被错用呢?其根本原因是不懂得这两个成语的原意。采编人员望文生义,根据字面的意思个人认为"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13.
“应景”评论做好难 早在1847年,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同盟机关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时就指出:“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如今,作为报纸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沦,更是首当其冲地履行这一使命。诸如各时期的方针政策出台,重大会议召开和重大节日来临,以及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等等,报纸便以社论、本报评论员、漫谈等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看了《新闻记者》第五期上刊登的《怎样办好地、市、县报的副刊?》一文,很受启发。但我们是专业性的小报,专业性报纸的副刊怎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呢? 广东李斯李斯同志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探讨、研究。象《上海副食品信息报》这样一张专业性的报纸,如何办好自己的副刊,这也是本报从创刊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编辑部曾有这么一种想法:一份报纸的三个版面讲的都是猪、禽、蛋、菜,货源预测,市场动  相似文献   

15.
人民的报纸     
当此新闻检查制度废止的时候,一定有很多读者要问:在你们有了自由的篇幅后,你们将有些什么新的表现呢?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将更加努力使新华日报成为人民的报纸。本报创刊八年来,一贯的就是以人民的报纸为方针,为努力目标。过去由于同人办报的经验不多,能力不够,更由于严格的检查制度及其他种种束缚,自己检讨八年的成绩,实在还远不足以满足人民大众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继续不断的进步,真正成为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报纸。  相似文献   

16.
当此新闻检查制度废止的时候,一定有很多读者要问:在你们有了自由的篇幅后,你们将有些什么新的表现呢?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将更加努力使新华日报成为人民的报纸。本报创刊八年来,一贯的就是以人民的报纸为方针,为努力目标。过去由于同人办报的经验不多,能力不够,更由于严格的检查制度及其他种种束缚,自己检讨八年的成绩,实在还远不足以满足人民大众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继续不断的进步,真正成为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报纸.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的版面以新的形态呈献在读者面前,我们愿乘此机会来总结一下过去十个月来的工作及提出今后本报的方向。什么是党报?一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必然会想起“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报纸是我们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斯大林)这一类名言。但是试问报纸到底如何才能成为集体宣传者集体鼓动者集体组织者呢?究竟怎样才能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那末,必须:第一、贯彻着坚强的党性。这里不仅要“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①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  相似文献   

18.
江锡钰 《新闻世界》2011,(12):35-36
“本报文化”是指一家报纸(报社)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形成的办报思想(理念),报纸定位,资源优势,以及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和操作规则。而报纸的风格必然是“本报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对《人民日报》2011年1-10月的“观点”版进行梳理,从立身“本报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何谓政治专栏作家美国资产阶级报纸上有形形色色的“专栏”,例如政治、经济、书评、电影、广播、电视、戏剧、音乐、体育、交际、家政、医药、科学以至连环滑稽画等。政治专栏是对国内、国际时事的“分析”和“评论”。它们的作者便称为政治专栏作家或政治专栏评论员。著名政治专栏作家的专栏,往往通过特写辛迪加(注)供给数十家至一、二百家报纸刊登。政治专栏作家在资产阶级记者中地位最高,收入最多,最著名的专栏  相似文献   

20.
在广大读者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去年7月1日,本报由四开8版扩为四开16版,成为国内第一张版面最多的综合性报纸。这个重大的历史性决策,不仅没有使本报的发行量下降,反而上升了4万余份。今年以来,本报的发行量仍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已达168万余份,仅次于人民日报,成为全国发行量第二的报纸。面对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在扩版提价的情况下,本报为什么还会取得这样的成果呢?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老社长赵超构关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宗旨和“最要紧的是了解读者”的亲切教诲,无时不在激励着全体同仁树立群众观点,增强读者意识。去年扩版之前,我们成立了由报社主要领导和采编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会调查组,广泛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奔波于大街小巷、百姓之家,虚心倾听各类读者对报纸扩版的意见。这一切,使我们对读者想什么、要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对策划扩版后的报纸格局、确定编辑思想、开设有关栏目,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在扩版取得初步成功之后,我们又于去年10月18日到11月21日,通过版面开展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有奖调查活动,征询广大读者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还有什么建议和要求,结果有65000余位读者寄来了反馈信。这对我们巩固和发展扩版成果,进一步搞好今年的报纸宣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