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对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得有失,影响其得失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作者的“革命情结”对时代女性形象的规约;第二、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对人物塑造的影响;第三、二重视角的错位对形象刻画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中,恋爱悲剧占了很大比重。而恋爱悲剧的叙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在欲望之都下,男女被物质和金钱异化;二是由于爱的缺乏,男女的精神遭到阉割;三是时代之顽疾,爱无能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的病症。在当下社会,也存在这些症候。重读张爱玲的小说,对思考女性主义发展和当代男女恋爱话语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影视媒体中的野蛮女性形象为依托,通过深度访谈以及小组焦点访谈,发现当代年轻人倾向于赋予女性的恋爱暴力以合理化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野蛮女友、温柔男友”的恋爱新模式及其出现的原因,从中透视当代中国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小说叙述模式中.存在着革命权力秩序与性别权力秩序相互纠缠的现象。本论文从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革命女性的形象书写入手,通过对情爱关系中的性别政治、革命女性的浪漫之爱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美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对革命女性的情爱心理中同情即爱的情爱特质的分析出发,试图呈现革命女性性别在政治权力秩序转化为情感秩序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革命 恋爱”是“革命 恋爱”小说的深层结构。革命与恋爱在文本中有两种倾斜,即在篇幅上对恋爱的叙述多于对革命的描绘,在价值取舍上强调革命而忽视恋爱。革命与恋爱表现出三种关系,即矛盾冲突关系、相辅相成关系和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时代女性”梅行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茅盾《虹》中的梅行素,她是作者塑造系列“时代女性”形象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人物。梅行素形象的塑造成功,说明了中国的新女性,当她们将个性解放和时代解放融为一体,并在革命的洪流中,克服了自己身上的弱点和缺点的时候,她们的生命就会闪出时代的火花。同时,梅行素这一形象的出现,标志着茅盾“时代女性”系列形象创造的完成,人们从中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茅盾的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8.
解读《恋女》中的女人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们”真实反映了时代和生活.凭借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一出场就为人们所瞩目。这些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受茅盾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作者在塑造女性过程中的无形介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形象群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作家自身的整个创作历程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吉梅 《职教论坛》2012,(8):94-96
基于大学生恋爱现状、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于“90”后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大学生恋爱教育途径与方法是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商贾势力的急剧膨胀,产生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促进了通俗化传播的迅猛发展,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加之当时反礼教社会思潮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使得女性的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觉醒,产生了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恋爱的思想萌芽。“三言”“二拍”的编纂及时地捕捉到这一现象并及时地以小说的形式加以反映这一动态,对不同阶层女性的恋爱模式进行了描绘。总观“三言”“二拍”中的婚恋作品并加以分析,其恋爱模式主要有芳心暗许型、两小无猜型、日久生情型、主动自荐型四类。  相似文献   

12.
在《黄色壁纸》中,作者成功地将女性的生命图式转化为文本形式,揭示出不曾诉诸文字的女性内心世界,消解和颠覆了男性“元叙事”的话语权力,引导读者重识被伪装束缚下女性意识存在与身体处境。  相似文献   

13.
茅盾和吴组缃都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家,但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茅盾对他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和“时代女性”系列显现了赞美的主流态度,却影响了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性,成为茅盾巨大艺术成就中的遗憾。吴组缃对他的“失业店伙”系列和“乡村女性”系列则表达了深切的悲悯,成为他作品中的作家、主题、和人物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完整的自然成份,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含蓄深邃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对于其中几位典型女性,传统的文学批评都是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上以女权主义视角抨击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但笔者认为作品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主题,小说已经触及到人类社会权力网的运作以及女性在网中的存在状态.本文旨在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重新解读《恋爱中的女人》,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的规训权力对小说女性的压制,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作出回应和行使反抗权力.正如《恋爱中的女人》的赫麦妮,她就是典型的反抗规训权力的新女性,她不再是服从规训,委身于男权社会权力的女性;相反,她竭尽所能去冲破以往的权力网对女性知识、性别、行为的压抑.尽管她的生活孤独寂寞,但这样一位不屈不挠为女性权力奋斗的先驱女性形象是值得赞颂的.  相似文献   

15.
“革命 恋爱”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母题。解放区小说在继承新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对“革命 恋爱”的主题进行了符合当下意识形态需求和农民审美心理的转换,并衍化出三种具体的分支形态:“革命”促合“恋爱”、“恋爱”点缀“革命”、“革命 恋爱”的互动。无论何种形态,最终都由叙事过程的内在逻辑导出“大团圆”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狄青 《学习之友》2013,(11):62-62
很多人都是常看“前任”一起,与“现任”谈恋爱:在“前任”那里伤过钱的,加倍爱钱;被“前任”伤过心的,格外掩藏真心。一生所经历的每段恋爱,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一段恋爱的影响力,往往持续一生:让你变成更好或更糟的自己,  相似文献   

17.
人们早已注意到,茅盾小说最富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的地方是尸“时代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即便是那些不怎么喜欢茅盾小说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赵惠明……这样一些心性高洁、孤傲不羁、散发着奇情异彩的时代女性,曾在他们心中划过了一道颤动的音符。正是因为章秋柳们所独具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在这个“女儿国”里流连、沉思。国内研究茅盾笔下“时代女性”形象的论著有一些,但是,象陆文采、王建中两位教授所著的《时代女性论稿》那样,从女性文学的总体视角切入,高屋建瓴而又细致分析专著却不多见。  相似文献   

18.
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以“革命 恋爱”为题材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也遭到了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的严厉苛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无情地打入了“另册”。其实,“革命 恋爱”是有极强的流行潜质的,这不仅因为革命与恋爱的冲突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共同的心路历程,而且“革命 恋爱”作品所流溢出的近乎武侠、言情的通俗文学气息,也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口味。这为当时新兴“革命文学”的普泛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陆文采、王建中合著的《“时代女性”论稿》一书,最近由沈阳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对茅盾作品中的新女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论著;也是一部对我国现代女性文学探讨的论著.全书探讨了茅盾作品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虽不能说是作家所创造的女性形象的全部,却可以说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家作品中是举足轻重的.多年来,国内外有关茅盾创作的评述文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抓住茅盾最倾心创造的女性形象群,将她们的思想、性情、行动、经历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恰如其分地分析她们或正剧或悲剧的命运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曾起过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从而对她们进行时代的评断和排列,却是十分新颖和引人入胜的.依我看来,《“时代女性”论稿》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凌 《现代语文》2006,(8):55-56
莎菲女士往往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代表,被茅盾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地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中摆脱,从被动到主动,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高于诱惑的红唇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青年”。一直以来矛盾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的描写”,莎菲的“叛逆的绝叫”评论,成为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的盖棺定论。莎菲也成为“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的典型,以至于中国所有研究本土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绕不过“莎菲”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