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政府时期新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清时期,士绅在地方公益,治安保卫,教育教化,民事调解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将政权体制向农村社会深入,任用在籍离职官员和清末以来地方自治机关中的新官绅担任公职,因此而形成了新的地方精英阶层。新地方精英依托国家行政参与和主导地方公共事务。同时也构成一种超越国家行政的社会势力。  相似文献   

2.
清朝初年,通过机构建设与儒学教化,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边地社会的经营,河湟地方社会逐步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地方社会与王朝国家展开了良性互动,国家政权在地方上的运行加强了地方对国家的认同,而这种认同的形成并不是国家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国家与边地社会双向选择、共同努力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乡村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国家竭尽全力、企图加深并加强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但国家权力扩张的过程也即是"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过程,国家政权在某些方面的加强导致自身的腐败和革命的发生。文章试图通过20世纪30-40年代国家权力对闽中乡村社会控制的加强为个案来说明国家与地方政权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在排斥宗教势力、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加强的情况下 ,在统一的中央政权领导下展开的。而晚清的现代化运动恰好相反。它是随着地方势力的扩大 ,在地方势力的主导下展开的。这种由地方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中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在排斥宗教势力、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加强的情况下,在统一的中央政权领导下展开的。而晚清的现代化运动恰好相反。它是随着地方势力的扩大,在地方势力的主导下展开的。这种由地方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中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历朝历代治理国家,首重吏治,而吏治的好坏,又主要表现为其官吏是否廉洁奉公。一代政权之兴,一代政权之亡,无不与吏治的清廉与否息息相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分掌国家政权,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更牵动着社会的安定和王朝的安危。大凡吏治清廉,国家就兴隆,社会就发展;反之,则造成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国家衰落随之而至。清朝入关伊始.  相似文献   

7.
1949年南下干部群体的形成一方面是南方新解放区缺少干部,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央对南方当地干部信任度的缺乏。以此双重逻辑为起点,建国后南下干部逐步在各级地方政权中取得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南下干部具有对中央政权的高度依赖性,他们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受日本地方自治的影响,萌发并初步形成了地方自治思想.戊戌时期,曾将其地方自治思想付诸实践,主要体现在筹建地方自治政权和地方议会两个方面.戊戌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日益成熟.他主张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提出了"合群"思想,以解决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和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9.
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尾声,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在财政上却愈发入不敷出,被迫发行大量人民币充作财政收入,解放区物价随之暴涨,冲击社会经济和中国共产党的声誉。这场财政危机,既与当时的财政体制下央地之间事责、财权的不对等有关,也与新政权的财政汲取能力还未提升到足够强度的有关。为了挽救危机、停止通胀,新中国统一全国财经工作,重新分配了央地财权,扭转了中央的财权小于事责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削减了过于膨胀的地方开支;从城市税收切入,迅速加强财政汲取,充实国家财政收入。收归地方财权、缩减全局开支、增加城市税收三管齐下,新中国在1950年3月后结束了自抗战以来一直未能摆脱的财政、货币、物价危机,稳步进入了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普洱民族团结盟誓是新中国国家政权与地方族群在互动关系中以盟誓为纽带实现话语同构的典型。在誓言中全面表述了“民族团结”的内在意义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它对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权建设与社会改造的重要内容,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广东江门民主改革运动以一个具体而微的案例,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社会的变迁与重构,并因其地处华南沿海、毗邻港澳,系水陆枢纽城镇而颇具区域特色。新政权通过沿用革命动员经验,有效实现了阶级动员和社会整合,成功化解了基层社会固有矛盾,有序地完成民主改革任务,形成了新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不仅为实施“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还将城市基层民众统合为一个“联合体”,使国家政权全面深入城市基层社会,提升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2.
解放前的安徽乡村社会,会道门种类繁多,基础雄厚。建国初期,安徽地方政权通过大规模的取缔会道门运动瓦解了会道门的组织体系。会道门具有极强的再生功能,在取缔会道门以后,新政权通过加强乡村社会控制、革新乡村社会组织、改造乡村游民阶层、重塑乡村社会信仰等方式,重构了安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重构,遏制了会道门的再生和发展,使取缔后的会道门组织未能再次复兴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13.
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自它形成之日起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南岳寺庙的客体 ,即寺庙本身来说 ,它的发展与兴盛得力于国家政权的大力扶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既是皇权伸向地方的触角 ,又是国家政权的某些象征。作为南岳寺庙的主体 ,即寺庙的僧众们来说 ,积极地参与了国家政权的活动 ,极力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使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幻化出国家政权浓缩了的影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10世纪之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在中国国家内部出现两大层次分明、又相互包容的势力系统,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国家政权势力,一是具有实际操控力的地方管辖势力。无论是以联盟为基础的夏商周时代,还是秦汉之后的中央集权时代,地方上的权威势力一直并未真正被中央政权统摄。在具体事务方面,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各司其职,除非常时期外,互不侵犯。夏商周时代地方上的宗族血亲势力一直延续到秦汉及以后的朝代,代表普遍性利益和普遍性原则的中央政权非但没能消灭地方势力,为了减少统治成本还积极利用地方血缘宗亲势力这一"政治资源"。而地方权威或势力集团为了争取到国家政权的更多支持,或者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合法"地位,也需要"联合"中央政权,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央权威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5.
李世源  孙力 《天中学刊》2010,25(1):53-57
军事化治理模式是摆脱殖民主义统治的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实现社会转型时常采用的一种国家治理形式。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民主建国的旗帜,设立人民代议机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但在革命势力没有巩固的地区,中国共产党依靠军队的社会整合作用,实施军事管制,建立地方政权。在城市政权建构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过渡性的政权机构——军事管制委员会,它集军事职能和国家管理职能于一身,既打碎城市反动统治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新的国家机器,又执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推动城市社会发展。军事管制的实施没有妨害人民民主的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兴起使城市政权建设进入常态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地方自治运动。本文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绥西县级民意机关——县参议会情况的考察,分析研究国民政府基层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基层社会中的国家权力影响、基层社会与国家政权互动关系,从而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当时绥西地区政治社会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士绅是"乡居"的权势力量,曾经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地方控制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国家对士绅的控制主要依靠王朝权威,但在晚清时期,由于中央王朝权威势微,政府职能退化,所以士绅在地方政权尤其是乡村中的权利得以扩展。文章试浅谈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与南京政府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行政建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体制建构,构成它所承载的政体的底层结构。清末民初以来,地方自治成为一个“举国耳熟能详”的政治思潮,无论是主张改良还是革命的政治家,都不约而同地主张建立地方自治制度,以解决中国基层社会控制与管理的难题。孙中山也不例外,地方自治构成其革命程序论的重要内容。孙中山本入虽来不及将其付诸实施,但从20年代末以来取得全国政权的南京国民党政权,施行了他的训政主张。自称是孙中山学说忠实执行者的国民党政权,以孙的《建国大纲》等著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一系列地方自治法规与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的政权组织结构中,县级政权位居整个体制的前沿,所履行的职能直接关系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稳定,是整个社会大厦的重要摹石.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丰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各县区都把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体现到具体工作中,精心谋划,狠抓落实,成为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的有效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如不积极防范和及时化解,将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权的有效运转以及社会的稳定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将是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