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当下最火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经拥有近七亿的用户,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升级转型,微信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对接点,可以说微信扮演的角色已经从社交软件转型成为生活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笔下,相比于传播的内容,媒介才是影响和改造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延伸了人的感官,微信也正因如此,才得以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2.
李永凤 《传媒》2014,(5):54-56
正拥有5000万用户——报纸用了50年的时间,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用了14个月,而2011年1月上线的微信,短短3年时间用户已经突破6亿(含海外版),在业界、学界和商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微信自身良好的兼容性、"免费+流量节省"的经济性、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多样化的功能等特点为其赢得了用户的青睐。微信集通讯、交友、信息、平台和商业功能于一体,使其超越了即时通讯工具的范畴,成为一款备受欢迎的手机应用。本文试图从三个维度来探讨微信的用户增长机制,揭示微信用户迅速增长的原因。上线时机:微信恰逢其时从1995年手机问世以来,第一代  相似文献   

3.
冯娟 《东南传播》2014,(4):80-82
微信红包是腾讯在2014年春节前夕推出的一款应用,一炮而红,财付通借此迅速打开局面,累积了规模巨大的移动支付增量用户。微信红包的火爆,表面上看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本质上其实是一件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案例。本文以微信红包的事件回顾为出发点,通过对春节期间互联网企业红包大战的回顾和对比,分析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从传播者、受众、信息、渠道等四个角度探讨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堃 《报刊之友》2014,(9):90-91
自2011年诞生以来,微信用户数量已破5亿大关,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刷新。庞大的用户市场使得微信迅速发展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互联网营销热地,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商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市场营销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交工具发展至今,微信等应用软件由于其移动性等特点成为了受众新宠,迅速在手机用户中流行起来,已突破2.7亿用户,①庞大的用户群让其备受瞩目,不少商家纷纷看中了其商业价值。然而就目前而言,仍然是用户多,盈利少。本文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社交工具较之网站社交工具的特点与不足,并展望未来,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大胆假设。  相似文献   

6.
微博、微信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及较高的用户依赖性,成为高校创新档案服务手段的新平台。以"211工程"高校档案馆为例,从开通现状、信息推送量、更新频率、服务内容等方面对微博、微信服务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高校档案馆微博与微信服务的整合策略,以期实现"双微"平台联合运行。  相似文献   

7.
侯云龙 《中国广播》2012,(12):89-9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推广,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应用迅速崛起,不但用户人数数以亿计,其社会影响力也令人难以小觑,特别是在一些社会事件上,产生巨大的正面力量。不过,和所有互联网新兴事物一样,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同样也产生了种种乱象。这些乱象不但损害了微信和徽博用户的个人利益,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影响,给微信、微博等应用的未来发展埋下了让人无法忽视的隐患。  相似文献   

8.
唐妍洁 《新闻世界》2014,(2):112-113
随着微信用户规模的迅速扩张,微信营销正逐步成为一种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瞄准了这一商机。特别是随着精准营销概念的引入,微信的点对点精准营销优势更加明显,这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场营销革命,但微信营销的劣势也逐渐凸显。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分析微信营销的几种模式和特点以及微信营销的利和弊,为传播主体进行微信营销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亿 《传媒》2014,(10)
正从2011年1月微信上线至今,短短3年,微信用户达到8亿人,每天有1.5亿人同时在线,活跃用户每天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海量的用户数据和高活跃度的用户信息让微信毫无争议地成了网络社交媒体时代的"无冕之王"。面对来势凶猛的新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纷纷试水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纸媒认证了微信公众号,并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微信公众平台,借力微信推介自身品牌。《扬子晚报》作为中国发行量最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14年5月,南京大学图书馆官方微信的用户数已达8200余人,在校园中获得了良好口碑。总结经营微信的经验,其成功要素在于:一是通过传统宣传渠道大力宣传;二是运用微信OpenAPI接口与OPAC衔接实现馆藏查询、续借书刊等功能,突出实用性以加强用户黏性;三是运用网络语言和流行元素,展现亲和力以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四是适当以有奖形式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合作。文章根据微信图文信息统计数据和用户反馈进行深入分析,充分展现"致用"、"亲和"、"有奖"在微信经营中的效果,旨在与同行分享经验,为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把握新媒体营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最近,宝马、VIVO和可口可乐三个微信朋友圈广告在手机上掀起了一场广告狂欢。用户对此大概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社交媒体通过广告谋求商业化无可厚非,另一种声音则是斥责微信的"强盗逻辑"。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无不将广告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Facebook在2014年广告收入超过了55亿美元,且移动端广告收入占比超过66%。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年收入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可以说广告是微信商业化的必经之路。进入2015年,微信的商业化还体现在微信红包和微信搜索上。微信搜索框除了对朋友圈、文章、收藏内容的搜索外,搜索附近餐厅的新功能被加入进来,整合了大众点评的  相似文献   

12.
微信全面亮相 2010年广东两会《羊城晚报》开启"微报道"大门,2011年微博联合网络开发出微博墙、记者微博群等形式,2012年出现"微发言""微直播"和"微访谈"的大型网页式"微报道"专题.2013年地方两会"微报道"借力微信3亿之众的注册用户,开辟了新的传播通道.据统计,2013年大多数省区市两会基本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等不同信息量的微信推送.  相似文献   

13.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早已从一款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转变成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传播的新平台,即逐渐从单一的人际传播媒介演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布局O2O闭环的重要手段。微信支付创新地融合社交性与实用性而成为打造这一闭环的微信核心功能。"滴滴红包"依托微信分享平台和微支付进行营销传播,通过用户"抢"的参与行为,获得持续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从微信"滴滴红包"营销传播特点,探析移动互联网中用户分享行为的实质以及区别传统网络用户分享的内在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4.
在2015年10月,微信官方第一次公开了微信用户数据。1.2015年9月,微信用户平均日登录5.70亿人,其中,"15~29岁"的年轻人占60%。微信日活跃用户数量增长了64%,微信在一线至五线城市的渗透率分别为:93%,69%,43%,27%,28%;2.较之于"30~60岁"的年龄段,"10~30岁"这一群体的年轻人更多愁善感;3.微信用户每天语音通话时长累计2.80亿分钟,约相当于540年。其中,异地通话的"15~29岁"的年轻人占了58%;4.阅读方面,60后侧重鸡汤文化,80后关心国家大事,90后则更感兴趣娱乐八卦;  相似文献   

15.
李燕群 《青年记者》2017,(24):39-40
微信的产生和广泛使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的伟大构想,使当今社会成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又大大简化了人们接触信息的路径,微信便在这个节点上萌芽,一经推出,便得到了众多人的追捧.截至2016年9月,微信用户达7.68亿.①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媒体功能,使微信用户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这些年轻用户的信息需求显然更旺盛.为满足用户扩展视野等各方面需求,微信公众平台也在不断壮大,据微信官方消息,微信公众号数量在2016年2月就已超过1000万.②其中,不仅包括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的迁移,还有政府机关、企业和自媒体人的入驻.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带动了博客、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产品的更新换代,其个人化、自主化特征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自媒体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产品用户规模庞大,微信公共账号以其良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成为目前颇受欢迎的社交分享平台之一。笔者以微信公众号"新华社"为例,通过对链式传播、社群效应、高效互动的口碑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微信公众号的口碑传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徐金波 《新闻实践》2013,(12):42-43
在《新闻实践》杂志2013年第十期发表《向左走,向右走——微信5.0版本之后该怎么走》一文后,收到了很多媒体朋友的信息和来电。他们问我,微信会不会和微博一样迅速崛起又迅速地降温?我相信不会。有人因为会写几个趣段子,发几张美图就可以玩转微博,但是你这么玩微信肯定玩不转。经营微信需要不断地创新,否则马上会被淘汰。比如浙江某微信公号,一度通过多种营销推广方式获得30多万关注者,但是后期没有适应微信50版本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不断地掉粉。有些微信大号虽然没有大规模地掉粉,但用户增长的速度明显放慢。所以适应不了变革,就将被革命。  相似文献   

18.
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敬  李贝 《新闻实践》2013,(8):8-10
一、微信的高速成长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以多媒体信息通信为核心功能的免费移动应用,诞生之后短短两年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微信快速积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截至2013年1月15日用户规模已突破3亿,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用户入口;另一方面,微信不断丰富功能,围绕通信这个核心功能,发展为集通信、社交、营销、媒体、工具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化产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中,微信平台的兴起与发展比较引人注目,而微信公众号又凭借微信平台的熟人社交优势,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到达率高、服务定位精准、用户交互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在此趋势下,成都市档案馆于2016年12月4日正式开通"成都档案"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似文献   

20.
手机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新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手机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使用手机的体验感。其中,微信作为最普遍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着非常庞大的使用群体,"朋友圈"、"摇一摇"、"微店"等附加功能丰富着用户体验。其中微信朋友圈的营销行为,即俗称的微信代购迅速发展,对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微信代购行为中是否存在第三人效应,本文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此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