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治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和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要实现从人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根本在于要解决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法治是法的统治,只有实行依法治权,才能克服权力腐败,才能实现法治。权力法治化运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和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要实现从人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根本在于要解决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法治是法的统治,只有实行依法治权,才能克服权力腐败,才能实现法治。权力法治化运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作为思想观念的法治,在西方早见于古希腊,在东方则起于先秦。亚里士多德曾言“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商、韩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求圣法之治于理,弃圣人之治于己。建成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宏伟目标,然而法治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便是有效的对权力进行限制,和谐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从法治基础理论出发,描述了真正法治社会下权力与权利的“应然”的关系,介绍我国目前权力与权力的“实然”关系,亦即法治的困境之一,从而得出在我国实现法治,必须理顺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从依法治国的涵义出发,分析人治,法制和法治之间的关系。探讨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几项措施:依法治国首先要有良法;依宪治国是根本要求,关键是依法治权,健全监督机制及培育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中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伴随我国的治进程,高校管理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本文从高校的内部管理秩序,学术管理与学术权力,高校与学生的特别权力关系,高校管理的基本理念等四个方面,对当前高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在走向依法治国大环境下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当前处境及其历史根源,观念因素和发展趋势,揭示出缺少法治的学校管理关系以及那些不符合法精神的传统观念,正在被迫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都是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依法治市能在一定的区域内完善依法治国空间效力的不足。在依法治市的过程中,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可以在法定权限内依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一些适合本地发展的法规和规章,使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依法治市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的关系,完善依法治市的措施,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国家权力是通过国家公务员去行使的。因此,国家公务员是否能做到依法行政,对于建立社会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拟对依法行政,行政权力与国家法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法治国思想可概括为:治国安邦,要实现从个人到制度、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建设法治,要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执政党与法、权力与法三对关系;厉行法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思想解决了为什么要实施法治,如何建设法治,如何推行法治等重要理论问题。坚持邓小平的依法治国思想,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行政法治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行政权力结构中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制约以及西方法治政府对行政权力的制约,阐述在我国通过行政法治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与控制的必要性及采取行政职权法定化、限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和坚持责任行政原则等措施来监督与控制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包括:依法治国的含义、主体、法、根本目的和本质;依法治国与人治、与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区别,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如何实现依法治国以及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多维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是社会失调的主要原因。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的有效调整机制,前提就是法治政府和公民社会的独立空间。这是形成各社会阶层利益有效表达,协调利益关系达成和谐社会的机制保证。行政法通过限制政府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形成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有效互动,从而,在行政法治之下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法文化"是法治建设过程中在法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关注法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信访制度的救济职能与法治进程所要求的司法存在着相互冲突抵消。从两者存在所依附的经济基础及其成长所需要的政治思想的土壤方面考虑,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以民主法治为首要内涵的社会,在这样的土壤上就不能移植萌芽于自然经济成型发展于计划经济以专制集权的人治为基础的信访制度。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是司法优先的社会,信访救济与法治及司法的先天性冲突,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信访救济职能应予消解。  相似文献   

14.
风险社会的到来所引起的变革不容小觑,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需要我们的社会做出多方面的调整,这其中包括主动的调整和被动的调整,执法权外包就是被动调整措施之一。但执法权外包却是过分功利主义的体现,往往蕴含着对于公正的忽视。公正和功利是一对矛盾,两者很难同时得到并重。现在社会出于一系列的考量,功利色彩普遍偏重,但在风险社会这一特定语境和法治社会这一特定前提之下,要重新确立我们的价值取向,公正属性应得到作为执法权的本质属性的地位。只有在可以保证公正的前提之下执法权才能考虑功利的外包,同时某些不能保证公正的执法权则不能外包,而只能由国家负担,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法治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厘清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对二者有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摆正民主与法治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定位。对于当前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而言,民主与法治缺一不可,应同时推进,而且民主更为根本和迫切。发展民主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关键,落实选举法、落实选举民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我们在法律思维中对"法有限、情无穷"的顶礼膜拜,表现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比附援引"的类推思维。罪刑法定原则的理念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从而最大可能地排除刑事司法中的恣意与专制。形式法治和形式合理性是实质法治的前提与保障,为了保护民众的预期,在当下追求刑事法治的进程中,仍然应该捍卫罪刑法定原则,信奉形式法治和形式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相对完整的法治理论,其法治理论涵盖了法治的内涵、实施法治的根据与法治的具体实施手段等内容,成为西方法治理论的主要历史渊源。以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为背景,结合当前的和谐社会理论,阐释当代我国法治的理念及其构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宗旨都是保障权利、限制权力,因此,建立法治也是在创建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了法治体系的完善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保护权利的同时限制权力,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社会是中国法治建设走不出的背景。社会转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结构是乡土社会的法和现代社会的法并存与对立。法治建设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都要立足于转型中国的客观事实,观瞻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一体同构性,正视区域法治的差异性,撷一种法律与政治妥协的智慧,以开阔的视野,在坚持法治基本理念、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探求具有“相对合理主义”的中国现代法治之术。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析了在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如何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着重探讨了在乡村社会中,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