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二伟 《新闻世界》2008,(12):109-111
本文选取《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教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四个指标对《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具体呈现《南方周末》在这次报道中的框架特色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日起,中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地震。随之关于地震的报道充斥网络,地震报道涉及到灾民的真实信息报道、民众的知情权以及政府和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为  相似文献   

3.
刘冠华 《今传媒》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冠华 《报刊之友》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之后,为了及时报道相关的信息,媒体间的新闻大战也拉开了帷幕,第一天的报道成为新闻大战的重头戏。由于成都离地震中心相对较近,当地主要媒体都及时派出记者赶赴汶川等受灾严重的地区采访报道。本文试图通过5月13日成都三家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地震报道专版进行全面分析,评述它们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6.
石倩 《东南传播》2010,(9):166-168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新疆日报》对玉树地震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的主要是内容分析法,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选取了从2010年4月15日到4月21日一周内两份报纸中玉树地震的相关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安排、报道体裁、报道内容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两份报纸的报道特色和需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关注媒体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如何通过构建新闻框架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对社会风险进行控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媒体关于灾难性事件报道是一个客观、理性、人本主义的新闻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合理引导舆论和降低社会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玺 《东南传播》2015,(8):98-100
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在4·20雅安地震和8·3鲁甸地震中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了统计,借此总结和分析其报道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研究发现:以"硬信息"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用"以人为本"置换"以宣传为本"、不露痕迹地进行舆论引导,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次地震中的主要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11.
7月4日11时56分,河北文安发生5.1级地震,京、津等地普遍都有震感。12时16分,地震发生后20分钟,新华社以快讯形式,报道了这一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事件消息随即被各大网站转载,置于首页头条位置,央视《新闻30分》亦在第一时间,播报了文安地震的消息。媒体及时迅捷的报道,使灾害引起的社会震荡很快趋于平静。时间倒退30年,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一篇消息是新华社记者3天后发出的,从3天到20分钟,中国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沈可可 《青年记者》2008,(12):34-35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猝然降临,国人丝毫没有心理准备。在这场猝不及防的8.0级地震面前,成都媒体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准确地报道地震信息,打破了以往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作为地震灾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成都商报》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品格、公信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4.
这次地震的报道,恰逢国务院《信息公开条例》五月一日起实行不久。较以往同类的报道相比,这次传媒的报道很及时,网络的报道几乎与地震同步,更  相似文献   

15.
杨阳  陈达凯 《东南传播》2010,(7):157-159
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对汶川地震这同一事件的封面故事的报道,阐述了封面故事的重要性,通过对报道主题、报道性质、报道方式、写作风格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了两家杂志报道的不同特色,得出结论即应保持差异化的风格,平衡各方团体,从而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10,(3):25-27
1月优异报道 《海地,近在咫尺》/邵乐韵 任蕙兰,《新民周刊》,1月20日 简介:在对海地地震的报道中,电子媒体以快取胜,人们多是通过网络、电视和广播来了解最新信息的。当然,纸媒体也不是没有作为的空间,就看能不能扬长避短,用足自己的优势。在纸媒的地震报道中,《新民周刊》的封面专题《海地,近在咫尺》较有厚度和广度,专题分三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地震报道这样的重大选题,除了央视、各大卫视等电视媒体外,对新闻性有追求的地面民生新闻频道也有自己的操作规程。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的地震报道操作为例,展现地面频道民生新闻栏目对于地震选题的报道原则、选题方向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0,(5):I0001-I0002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不到1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启动新闻报道应急机制。成立了由台长王求任组长的“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应急领导小组”,全台各频率及宣传部门紧急行动。中国之声迅速启动特别报道《玉树紧急救援》,全天不间断滚动播出,对玉树灾情跟进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左右,中央电视台就开始了直播报道,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在随后的时间里,央视直播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几个主要栏目外,新闻频道的主要专题节目,像《新闻会客厅》、《东方时空》、《新闻1+1》等栏目全部停播,整个频道全天24小时对灾情进行直播。  相似文献   

20.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应该采用什么视角报道?本文以"5·12"地震报道中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的《生活帮》栏目为例,从帮扶视角,探讨新闻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媒体职责上的新特色,探讨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媒体报道的态度立场和如何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