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耕地利用转型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反映。文章以广西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仁义村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耕地利用转型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南方丘陵山区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耕地利用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有:(1)经济因素。耕地利用转型的预期经济收益比种植粮食作物更高,对转型有显著影响。(2)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对耕地保护政策缺乏良好的认同和认知,农户普遍追求转型后带来的“高收益”。(3)耕作条件。耕地耕作条件较差导致农户投入成本、管理成本高,不利于稳定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因而转型种植收益相对更高的经济作物。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提升农户文化水平,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意识,推动耕地利用转型与耕地保护同向同行;改善耕地耕作条件,提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实现土地增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禀赋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土地对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农户家庭土地禀赋、相对贫困与迁移决策的关系,并利用调查数据计量实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研究发现:(1)劳均土地与家庭迁移决策成U型关系;(2)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劳动力具有最强烈的外出愿望,该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外出倾向甚至大于男性;(3)26-35岁间的女性劳动力外出倾向明显降低;家庭老人替代年轻父母行使了照顾学龄前儿童的责任,这使得孩子对女性迁移的拉力作用得以弱化。我们的研究没有发现相对贫困与迁移之间联系的证据,但这更可能是数据的局限而不是假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深入了解云南彝良县农户生计资产情况,本文在对彝良农户的生计资产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EXCEL分析调查数据,得出以下结论:彝良农户人力资本数量有优势而质量较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水平较低;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硬指标较低,软指标较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是联系农村普通教育与农村实践的桥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分工、农民分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力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是新世纪中国化解“三农”难题的必然选择。影响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是多样的。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户调查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决策因素主要有四个:农户家庭年收入水平、农户家庭主导产业、农户兼业化水平以及农户家庭文化水平等,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当前,示范区的农民职业教育已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农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却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尤其从1978年以后,中国的农村出现了真正的跃进形势。不过,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而人口又在以每年1600万以上的规模增长着。因此,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土地资源从总量上说虽然数量不小,但中国人口众多,按人平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按1987年可耕地、牧地和林地面积以及人口(109300万)计算,人均耕地0.09公顷,合1.35亩,人均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农民终身教育的关系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与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促进农业增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根据1995-199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家庭经济分析报告,我国农户家庭文化素质与农户经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农户的文化素质较低,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农户人力资本储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7.
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但当时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的贫雇农却没有耕地或只有很少的贫瘠土地,他们终日食不裹腹、忍饥挨饿。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向地主高价租种土地,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这种状况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也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是农民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所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一直沿袭到近代。为了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贫雇农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必…  相似文献   

8.
彭继权 《教育与经济》2021,37(6):10-19,37
采用2018年对湖北农户实地调研的1105个微观农户样本数据,运用PSM和GPSM模型分析非学历教育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学历教育能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0.09个单位.家庭非学历教育人员比例的提高会促使农户相对贫困程度不断下降,且0.5处理水平之后的减贫效应更加明显.从家庭不同学历水平来看,非学历教育培训对中等学历水平家庭的减贫作用最大,低等学历水平家庭次之,高等学历水平家庭最小.从作用机制检验可知,家庭务工人数和家庭劳均务工时间在非学历教育人员比例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18.5%和23.6%.因此,应走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减贫路径,培养多主体非学历教育组织,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综合提升相对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探究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讨论了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农户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教育投资存在显著的正向同群效应,农户个体的教育支出随着村庄其他农户教育投入平均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在控制个体特征、情境效应和固定效应情况下,村庄平均教育支出每增长1%,农户教育投资将会增加0.27%,对应的社会乘数为1.37,即外生冲击引起的平均教育支出的均衡反应约为个体初始教育投入增加幅度的1.37倍.进一步地,同群效应对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有利于提高相关政策的有效性,阻绝贫困的代际传递,摆脱"贫困陷阱",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户拥有农用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公益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未利用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条件下,只有家庭经营方式创造的土地剩余价值不会外流,但没有外部输入的家庭经营导致承包地剩余不足。目前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收益已经分化,且土地用途管制等制度又加剧了这一分化。引导离农户退出土地、兼业户出租土地、纯农户经营土地的流转,不仅能促进土地持续生产力培育,而且能增加纯农户土地收益,促进良性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土地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由此,有人断言,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土地关系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超过社会平均构成时,绝对地租来源于社会总利润额。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承认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衔 《教学与研究》2007,3(2):12-18
本文较为深入地发掘了马克思关于绝对地租将随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资本构成而消失的思想.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含有"适应性预期"的农产品产量-价格动态模型,本文证明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资本构成以后,租地农场主将不可能租种土地.绝对地租消失,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蒋帆  姚昊 《中学教育》2022,19(1):43-53
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对家庭背景、学校氛围与学生抗逆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标OECD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四省市抗逆力表现略低于国际水平;家庭背景层面,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生抗逆力提升更有效,而家庭社会资本则无显著影响;学校层面,学校氛围能显著正向影响学生抗逆力;学校氛围和家庭背景对学生抗...  相似文献   

14.
朱奎 《教学与研究》2007,25(2):19-24
资本有机构成和地权流转等因素一旦发生变化,马克思地租模型的结论便需要重新审视,而且马克思地租模型缺乏对非农用地地租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说马克思的地租模型是一个局部的、静态的均衡分析.本文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工具,把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地权流转等变量内生化,试图建立起关于农业和非农业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一般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宋代土地租佃制在官田和私田上广泛适用。在土地租佃制下,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是实物地租,同时,货币地租也有很大的发展。水佃权的转让及“二地主”的出现更加剧了租佃关系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宋代土地租佃的性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佃农的法律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种租佃契约关系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国有土地使用权投资领域问题众多,突出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中国家股的持股主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地位及其投资风险防范、入股条件等;二是土地使用权租赁中的租赁主体、租赁权性质;三是外商投资企业中土地使用权投资中的差别待遇、土地资产流失等。以确保土地资产保值、增值为原则,章着重对前两方面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以后,城乡高中生对高等教育有着同样强烈的需求,但学生的城乡背景与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1)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低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高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2)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少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多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农村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表明,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他们改变其不利社会地位、实现流动的惟一渠道。扩大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改善城乡差异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教育财政和招生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回应此类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8.
钟云华  沈红 《教育科学》2012,28(4):6-14
以社会流动与文化资本为理论基础,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Logistic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功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高等教育费用的快速增长,经济资本成为个体获得文化资本的必要条件之一,经济资本匮乏的贫困生获取文化资本时,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处于劣势;但绝大多数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后,打破经济资本拥有不足对其文化资本追逐活动的制约,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文化资本,从而在社会地位市场的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助学贷款通过文化资本这条路径,间接发挥着促进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的功用。为了更好发挥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功用,研究最后提出了加快助学贷自身发展等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75名应届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内弱联系越多,越可能通过关系来获取工作。(2)在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工作的大学生中,性别在收入水平和离职倾向上的影响是显著的,男性的收入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女性的离职倾向要显著高于男性。(3)在通过关系获取工作的大学生中,人力资本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强联系越多,则收入水平越高;网络资源跨度越大,收入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高职学生童年创伤经历、成人依恋与心理资本的关系,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成人依恋量表(AAS)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515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在性别、家庭居住地、留守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创伤经历的高职学生在心理资本和成人依恋中均显著低于低创伤者;高职学生童年创伤经历、依恋关系各维度和心理资本显著相关;高职学生童年期的情感忽视、依恋中的亲近、焦虑因子共同解释析心理资本的29.4%的变异,依恋的亲近和焦虑在高职学生的创伤经历和心理资本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可以缓解创伤经历对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