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场所,它有责任、有义务在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发挥引领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德育体系架构中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学校教育中,要结合本校和当地实际。努力开辟德育渠道、不断丰富德育载体、深入挖掘德育内涵,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引领他们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德育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家庭德育活动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辩证施教,长辈以身作则,与学校、社区积极配合。辨证施教应该注意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家庭德育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和改进德育活动是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樊健 《江苏教育》2023,(34):57-59
班华先生的实践德育、整体育人思想引领着一线班主任创新班级教育、做自觉道德教育者、享受道德人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多维体验中自主建构道德生活,实现自觉成长;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建设班级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提升班级教育合力;进行“融和德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优化班级教育生态,帮助师生共享道德人生。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小学道德教育需要教师切身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无间合作。主要从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小学教育加强德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刚 《教师》2013,(24):10-1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与家庭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实践,既可以促进家庭、学校教育相互支持、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上良好地发展,有利于凝聚德育正能量,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加强班级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有上好思想品德课;充分利用校会、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的放矢地创设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把德育教育延伸到家庭中.  相似文献   

8.
德育与学生心里有距离,造成这种距离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自身的因素.以理服人,充分认识德育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实施无痕迹教育,构筑温馨的德育平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加强心育与德育的同构共建;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动"、是消除或缩短这种距离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标 《教育探索》2001,(11):80-8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是拓展德育空间,获取德育实效的重要措施。构建校外德育网络,努力完成德育任务,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立校外德育网络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来自学校,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不能只把学校教育当作德育的惟一渠道,而应该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把各种教育途径合理地组合,形成德育网络。德育网…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的德育发展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十月革命前的宗教教育,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教育,苏联解体后的德育危机,始自20世纪末期的宗教教育的复兴等。迄今为止,学者们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德育之路。现阶段俄罗斯的德育以弘扬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为基础,侧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把儿童视为德育的主体。德育的开展主要依赖三个支撑点:国家、东正教和家庭。其中国家的支持是重要根本,其次为东正教和家庭的积极配合,力求从社会、道德、审美、卫生保健四个层面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德育培养。  相似文献   

11.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2.
“5+2=0”思想人为地将学校与家庭、社会对立起来,将学校本应承担的那部分德育责任完全推卸到了社会和家庭的身上。这一思想的提出实质上是因为部分教育研究者没有真正对学校教育认识清楚,夸大了家庭和社会影响的负面作用,并低估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意义。“5+2=0”思想的提出,在客观上引起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提高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参与意识,但这种对校内校外德育环境差异的极度强调,却演化成了学校德育工作者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警惕和敌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各方对学校德育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有理想、懂担当、敢作为成为青年一代的必然要求,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做好德育工作的最佳时期莫过于少年儿童时期,这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勇于承担责任,深刻认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将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德育工作:一是守护好校园教育主阵地,开展融入生活的情景教学、突出择优示范的榜样教学、注重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责任教学;二是维护好家庭教育主通道,指导家长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三是利用好社会教育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思想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我国德育实效低下的三个原因学校德育的苍白无力;家庭德育的漫不经心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同时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三者结合,实现德育的整体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纯学科型德育,速成型德育,唯学校责任型德育,过去时型德育等明显误区。德育本质上是实践的,学校德育离不开道德实践,只有创新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道德教育责任主体之外,文化始终是型构人类价值理性的强大力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别具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因素是以文化模式的方式形成文化合力,进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是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文化也因此而成为道德教育的责任主体。文化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粗放模式",二是"集约模式"。在当代社会,集二者于一体的"混合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机制,折射出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政策和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学校责任教育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是德育的核心追求目标。本文探讨学校教育中的责任教育问题,分析 论述了实施责任教育的必然性、必要性,提出了责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及责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强化德育的地位是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德育的育人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从树立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全人格教育理念、建立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建构重视实践认知的德育教育模式、实现德育途径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上的"四位一体"等四大方面入手,进行学校德育的改革,在实现社会合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途径的基础上,使学校德育真正实现培养健全人格、净化心灵、强化意志力和行动力、陶冶情操、升华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清代道德教育的两种实施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清代道德教育采取了官方道德教育和民间道德教育两种实施方式。前者并非限于精英教育,还包括大众教育,其责任主体是官学中的官员、教师和乡约;后者的主要责任主体并不一定是传统观念所要求的父家长,而是根据贤者和长者两条原则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生活上的密切接触程度来具体确定的。它们虽然在其侧重点、出发点、道德教育原则、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灌输清朝统治思想,塑造清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维持清朝政府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变革家庭德育,需要重视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以及特殊家庭现象日益习见等因素。现阶段家庭德育中诸如家庭智慧与安全感缺位、德育者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父亲德育角色缺位、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等困境比较突出。基于此,强化家长实质性德育参与,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培养和提升家长的德育胜任力,统摄各方面德育影响,优化多育并举,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是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诉求;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的“符号互动”及“结构功能”关系,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强化“互联网+”信息社会之家庭责任担当,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配置,打造社区家庭“共建共治共享”协同育德机制等措施,是家庭德育外围生态变革的关键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