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考”人生竞争的第一站日本高中结构依竞争第次可分为升学重点高中(公立)、私立高中、一般高中(公立)、职业高中和定时制高中.由于重点高中(公立)和私立高中升大学率最高,所以把高中当做“定向”选择而非作为“受教育”选择的日本人,就把重点高中、私立高中作为竞争目标.“中考”决定升高中,高中决定升大学,大学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地位.因此,重点高中一直是中学生竞争的焦点——人生第一站.据统计,1988年日本初中毕业生的志愿率为:97.9%希望升学,1.2%希望就业,其它占l%.1992年的实际升学情况是:95.8%升入高中(其中95.1%升入普通高中,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文部省视听觉教育科调查,1983年日本的小学尚末进行电子计算机教育,初中只有21%的学校,高中有15.9%的学校进行了电子计算机教育。1983年5月日本文部省调查,日本全国公立学校中拥有一台以上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小学占0.6%,初中占3.1%,高中占56.4%(包括职业学科)。日本认为与别国相比自己已落后了。如英国教育科学  相似文献   

3.
说到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问题,有的教师会讲,这是高中教师的事,与我们初中教师无关。初中教师只要处理好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问题,并按照初中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帮  相似文献   

4.
邹立明 《考试周刊》2013,(51):142-143
<正>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无论是在难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不少学生在初中时对物理非常感兴趣,但是到了高中,兴趣就逐渐下降,有的学生甚至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其主要原因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升学应试的题海战术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看法。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个性特点,为学生创设学习的阶梯和舞台。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多数地方采用的是大班教学,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的普通教育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初等教育阶段为七年,中等教育阶段为五年。中等教育阶段前三年为初中,后二年为高中。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属于免费义务教育范畴,高中教育不属于免费义务教育范畴。 多年来,青年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以后因为没有就业能力只得重新返回学校继续升学,可是,雇主们也抱怨招聘不到理想的劳动力。这种状况正在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想就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和学龄儿童入学问题,发表一点意见。一、人民文化要求只能逐步满足今年暑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都有很多人不能升学,高中毕业生也有同样情况。另一方面,还有相当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基础教育的发展规模已经从初中和小学转向了高中。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达95.53%,高中学校出现了大型化的特点。市区的3所普通高中和2所职业高中在校生都在2500人以上,有的学校在校生超过4000人。学校规模大,如果能管理好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教育的基本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变化和发展,日本形成了今天的学校系统:小学是6年制,属于初等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学制3年,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学制为3年,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负有为大学输送人才和培养熟练工人的双重任务,并且以升学教育为主,其升学率为94%以上。高等学校设有三个层次,即高等专门学校、大学和大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是为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制专门教育的学校,设有工业、商业、船舶等方面的专科,毕业后  相似文献   

9.
一、调控高中阶段的升学市场 扩展农职校生源 当今高中阶段的升学市场导致农职校“出口小、生源少”。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新生产物,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使农民根深蒂固地认为孩子只有上了普通高中,再考上大学才能有出路。国家号召2007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技校和中专的在校生人数等于或大于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但是许多地方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却断章取义,大造普及高中教育的声势,努力扩展高中建筑规模,教学设施和师资配备都不齐全的私立高中也不断涌现,促使初中毕业生把面前成才的普教职教“立交桥”熟视无睹,仍想干军万马闯“独木桥”,热普通高中而冷职业中专(或职业高中),导致农职校普遍存在生源严重不足现象。许多农职校为增加生源,通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给农村各初中下指标,并派人深入各初中宣传发动,采取免试入学的办法,有的地方在中考之前,甚至在初三寒假前后实施初三分流,其结果是报名的很多,实际来校上学的少。  相似文献   

10.
《考试》2008,(5)
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无论是在难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不少学生在初中时对物理非常感兴趣,但一到高中,兴趣就逐渐下降,有的同学甚至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其主要原因在于高中阶段教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升学应试的题海战术中,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从素质教育看21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西南师范大学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一、21世纪高中教育的性质从历史上看高中是由大学预科演变而来,较之初中、小学更带有升学教育的色彩。从现状看与中专、职高并列的普高也是升学教育。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家长、学校心目中都是为...  相似文献   

12.
当前,偏差质测验盛行于日本全国。初、高中毕业生升学时均需参加这种测验,即使小学毕业生升学时也不例外。这种偏差质教育,来源于六十年代开始的偏差质测验。当时日本高中毕业生在考大学之前所进行的模拟考试被称之为偏差质测验。“偏差质”本是统计学中的概念,原指某数距平均数的差质。设考生平均分数  相似文献   

13.
日本高中课程设置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一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为义务教育。学生小学毕业后直接升入初中,初中毕业后,考试合格者可升入“高等学校”即高中。高中又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下面分八个方面介绍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摘四则     
深圳市小学初中开"直通车"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中,初、高中为一体,小学自成一体。然而新年之初,深圳市却打破了人们的这一"老观念",改写中小学的布局。一方面,实行小学、初中9年一贯制的对口办学,彻底“消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负担;另一方面,实行初、高中分离,扩大重点高中的数量,以满足受教育者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据介绍,“直通车”方式,是以社区或地段为范围,使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相对应的初中。他们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的成绩评价,也由等级制代替分数制,而高中教育则按照“初、高中分离办学,扩大名校规模,调整学校布局,新建…  相似文献   

15.
我1976年开始上学,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读了十一年的语文,遇到的语文老师也有近十位,但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是这样几位老师,小学赵学广师,初中王普瑞师,高中陈根生师。他们有名字,但不一定有名气,有的小有名气,但还不是什么大师,都没有树什么旗,创什么派。可在我的心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从二年到五年不等。其中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实行义务教育,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要接受。初中毕业后一般要升入高中,高中毕业可以就业,也可以投考大学。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领导,日本文部省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了各级学校的《学习指导要领》,对各科学习的目的,任务和指导内容都作了具体规定。这些分科的条目实际上就是各科的教学大纲。下文仅就日本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国语部分的条目分析一下它的特点。一、国语教学的地位国语课(即语文课)在日本  相似文献   

17.
千寻 《少年文摘》2013,(2):98-101
曾经,我以为这就是我的高中了,不会再有什么改变。一我叫范晓彤,初中时的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爱笑爱闹,同学们都愿意和我玩。我的成绩优异,在中考的时候考入了市第一中学。可是升入高中后,正值青春敏感期的我,性格脾气全部变了样,没有人知道是为了什么,在班级里我没有朋友,没有谈心的伙伴,有的只是我自己。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躲在被子里哭泣,咬着被子,蜷着身体,害怕会打搅舍友的睡眠。我的成绩超出了升学线三十分,在我们初中学校里排名第三,  相似文献   

18.
当学生升入初三年级,班主任就有指导学生升学与就业的职责.但是在以往几年中,由于对升学与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和缺乏方法,因此存在着种种问题:有的以升入高中的比例为中心任务,有的以学习成绩作为指导的唯一依据,有的以教师自己的主观看法向学生提出建议等等.显然,这是与科学的升学、就业指导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那么作为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究竟应该如何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科学的升学与就业指导呢?首先,毕业班班主任要对升学与就业指导的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在升学与就业指导中受到人们重视和行之有效的,既有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因素匹  相似文献   

19.
一、日本高中简况 1945年日本投降后,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废止了战前的六、五、三、四学制,实施了六、三、三、四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的学制。高中是继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按学校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以实施高级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目的。”它既要为高等学校(车入)送学生,又要为社会培养劳动后备军。  相似文献   

20.
小学升入初中,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学,这三个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三个学段中,学生的品德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逐渐过渡的。然而,现实中这三个升学转折阶段,学生的德育发展容易出现脱节现象。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还有学生自身因素。我们必须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改进德育方法,促进三个升学转折阶段德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