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方,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相似文献   

2.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揪,揪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这是《水浒传》一书中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一幕,武松一连三闪,闪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揪和一剪。文中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都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施耐庵非常善于写虎。他靠的是细致观察,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用恰当的语言来表现。请看这段文字:“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老虎)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  相似文献   

5.
比较法好     
比较,是精心揣摩的一种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景阳岗》一文里面有这样一个句子:“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其中,“闪”字用得好,将武松动作灵活、武艺高强、机智勇敢的行为写活了。如何将这个“闪”字讲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妙处呢?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先出示两个句子:A、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B、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躲,躲在大虫背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闪”字与“躲”字谁用得好?学生经过讨论,最后得出“闪”字显得动作灵活,而“躲”则显得胆小、被动,反映不出武松的机智勇敢。因此,“闪”字用得好。这样一比,学生不但悟出了“闪”字的妙处,而且还悟出了写文章的道理:原来一个字用得好不好,有这么大的讲究!比较法好$四会市仓岗小学@黄静学  相似文献   

6.
[佳作欣赏园]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着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  相似文献   

7.
“景阳冈”备课资料二则山东李同亭为何“大虫背后看人最难”《景阳冈》一课中,老虎施展“三技”要吃武松,老虎一扑,武松一闪,闪到老虎背后。此时,文中有一句话:“大虫背后看人最难。”老虎背后为何看人最难?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我国古称地有十二地支,古人列举了...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阿·托尔斯泰)五年制第十册17课《景阳冈》在动词运用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文章第9自然段写人虎相遇,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并没有赋予英雄人物以任何英雄行为,唯一的,就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又闪在一边”。这一个接一个的“闪”字,看来轻描淡写,又似重复雷同,其实很见作者的功力。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高远耀 《广西教育》2010,(16):17-17
小学语文课文《景阳冈》中有这么一个句子:"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句中描写的是在景阳冈上老虎要抓武松时的情景。这句子有四个地方存在着毛病。  相似文献   

10.
孤立地看,人称代词只是一种指示符号,但是由于人们的话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说出来的,因此,平平常常的人称代词就具备了特定的语境含义。《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潘金莲勾引武松一节:那妇人起身去烫酒,武松自在房里拿起火箸簇火。那妇人暖了一注子酒来到房里,一只手拿着注子,一只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武松已自有六七分不快意,也不应他。那妇人见他不应,劈手便来夺火箸,口里道:“叔叔不会簇火,我与叔叔拨火,只要似火盆常热便好。”武松有八九分焦  相似文献   

11.
《将相和》一课,有一幅插图。学生说:从书上的插图看,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而书上却写他“靠着柱子”,图和文不符。《景阳冈》一课的插图,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课文上说,“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可图上明明画的是武松揪住大虫的顶花皮。教师被问住了。事先没有考虑到插图上的什么问题呀!更遗憾的是,听了学生的质疑,教师也没  相似文献   

12.
王睿 《少年读者》2009,(1):63-63
话说当年武松打完老虎后,拖着疲惫的身子下冈来。天色已黑。他也摔得鼻青脸肿了,简直是一只大熊猫了。 这时正好有两个官兵路过。一个官兵看见了他的样子拔腿就跑。另一个官兵胆子大些,走了过来。武松激动地把他打大虫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他。  相似文献   

13.
嚇(唬、吓)一、P7行1:只见坡下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九]大惊道:“阿呀,今番我死也!”  相似文献   

14.
武松最初相信政府,是在景阳冈上看到了阳谷县有虎的告示。当武松酒劲上涌想要眯一会儿时,果然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我猜想武松当时虽然没有心思多想,但打死老虎后却肯暑会再度告诫自己:政府的话还是要听的。  相似文献   

15.
[文题设计]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关于"打虎"的细节描写:一是"行者"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二是"黑旋风"李逵下山接母时在沂岭用两把大板斧一口气杀死了四只虎……  相似文献   

16.
《景阳冈》(人教版小语12册)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写武松因醉正想卧于景阳冈的大青石上,“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恶斗。为什么称虎为“大虫”,大虫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并把虫分为五大类: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luǒ)虫。“大”有长、为首的意思,如称兄弟排行中第一者为“大哥”。“大”又是敬词,如称“大人”、“大夫”、“大王”等。虎属毛虫类,是兽中之王。古人把“五虫”的首领与五行方位相配,西方之神即为…  相似文献   

17.
《景阳冈》通过武松喝酒和打虎的具体描写,表现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三写榜文,生动地显示了武松的心理活动,这对于揭示武松的性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不能轻易放过。 一写榜文,揭示武松的豪放性格。 武松从晌午开始喝酒,一连喝了十八碗,直到天快晚了,才提起哨棒出门,店家连忙劝阻,请他看官司的榜文,说明冈上出现了猛虎……武松充满自信,认定景阳冈至少走了一二十遭,何曾有过大虫!所以对于榜文看都不看。这种自信心理建筑在“就有大虫,我也不怕”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区区大虫,无须畏避,英风豪气洋溢于字里行间,尽管出语粗鲁,却并非存心伤人,充分揭示了武松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话说武松从景阳冈打虎回来后,受到了人们的拥护,他更加努力地练习武功,还抽空写了一本书,叫《灭大虫三大绝招》。大虫们没有受到武松的干扰,繁殖速度大大加快。家庭成员增至上百。一天,虎王对众虎说:“各位,我的父王,也就是上一任的虎王,被一个叫‘人’的东西殴打致死,如今,该到我们为父王报仇雪恨了。”众虎们也喊起来:“报仇雪恨,报仇雪恨……”几个月后的一天,武松正对着一个大木头桩子练拳脚,听见阮小二喊:“不好啦!大虫又闹事儿来啦!”武松听了,忙顺手抄起个大家伙,奔向酒店,那家酒店“三碗不过冈”的幌子改成“数碗都过冈”了。进了酒…  相似文献   

19.
话说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吊睛白额大虫以后,这事便传开了。我打开家用电脑,迅速进入“网上聊天室”。在“输出文件名”打上“武松”二字后,便立刻找到了武松。“喂,武松。你好!”我打上一行文字发送给武松。对方很快向我发来一条信息,上面写道:“你是谁?从哪儿冒出来的?当心吃俺一拳!”没想到这武侠成名后口气倒不小。我立刻回复一句:“我叫才  相似文献   

20.
武松自从打虎后,便成了武都头,他高兴至极。一日,武都头又至景阳冈,还入原酒家。此酒家标明“一碗不过冈”,武都头在桌边高声问道:“此店一碗不过冈之招牌是何意?”只见一花容月貌的女子入内,问道:“先生点什么?”武都头大拍桌案,怒曰:“休嗦,快回答,吾再做理会。”女子答曰:“都头,此间又有一只更加凶猛的大虫……”武都头止之曰:“吾再打杀此大虫去也!”言毕,急向景阳冈去矣。那女子急喊:“先生……”话音未落,武都头已不见去向也。那女子叹曰:“又伤了一条大汉之钱财或性命矣。此都头不被虎吃,必破财也。”为何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