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担任自家孩子的教育指导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法律赋予自己应有的权利。从给予孩子自然生命的视角看,这种理解不错,但仅给孩子生命之躯就必然拥有教育子女的资格的观点是不对的。作为家长,只有当其具备一些必要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智慧,并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教育子女的实践中,使之内化为孩子自身健康成长的有机组成部分时,该家长才具备了教育指导孩子的资格。  相似文献   

2.
教育专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切断学困生生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唐田 《家教指南》2006,(8):24-25
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上中班了,相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中班孩子的身心发育水平提高了,教育内容和要求也随之相应提高,但是对孩子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组成的。在家庭中,孩子是受教育者,父母、家庭当然是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心理面貌,心理水平和教育能力等都会在孩子的品德行为,心理水平上有所反映。因此,家庭教育质量高低对于子女的成才,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子女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而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意义重大,决不能低估它所产生的影响。它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两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何楠 《家教指南》2006,(2):61-64
一提到婴幼儿的家庭教育,不少家长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教育可以随意点、马虎点。其实,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观点。我认为,越是孩子小,越是起始教育,越要谨慎、细致。因为这时孩子的心灵就犹如一张白纸,大人如何落笔着墨,都会留下永远的痕迹——良好的教育,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益;  相似文献   

7.
了解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孩子。了解孩子的教育,是有的放矢的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无果的教育。只有与孩子沟通心灵,教育才能获得成功。观察,是了解孩子意识行为的重要渠道。谈心,是把握孩子思想脉搏的最佳方法。要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得和孩子建立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8.
怎样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许久以来一直是家长和教育专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责家长们忙着为孩子“充电”加重孩子负担,强烈呼吁还孩子自由的时候,笔者却注意到报上这样一条消息:2002年暑假,哈尔滨市流行易子教育,即和朋友“换”孩子,让孩子换一个环境,接受另一种教育,改掉在自己家里改不掉的坏毛病。这让我立刻想到了鲁迅说过的“易子而食”那句话,笔者非但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倒是对此做法有了几点疑问:首先,从孩子一方看,一般而言,听话的孩子家长绝不会舍得“易”出去,也没有那个必要,而大…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生态教育发展,这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是一种符合新生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健康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我们呼唤“生态教育”,作为教育者更应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家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有力的支持者,亦是孩子学习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孩子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家长对孩子具有学校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管理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在学业方面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由于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一生”。新一代的家长都受过教育,他们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比较认真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虽有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愿望,却事与愿违,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其实,孩子不听话,责任并不全在孩子。父母教育理念不正确,教育策略不理智,缺乏必要的技巧,无疑会使孩子“不听话”升级,亲子关系恶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要让孩子接受你的合理建议,你母须过亲子沟通这一关,这样,孩子“不听话”行为将大大减少。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过关。  相似文献   

13.
青春期指的是男女性器官加速生长、身体各部分发育快速进行的时期,男孩在14岁左右,女孩是12岁左右。青春期教育是指青少年在这段时间内所受到的包括性知识、性心理健康、人生观等教育。在我国,孩子一般都是从初中开始正式接受青春期教育,而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近几年,这一问题才引起重视。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传媒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早熟的问题日益严重,用过去的年龄标准来衡量现在孩子接受性教育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合适。前一段时间电视台和报纸在讨论孩子接受青春期教育的最佳时间,可谓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4.
孙志昌 《家长》2009,(10):24-25
不可否认,任何父母都有一颗强烈的教育孩子的责任心,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将教育孩子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这种认识是很好的,它体现了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但是笔者也发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而这些误区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16.
徐静 《今日教育》2007,(7):31-31
现代教育告诉我们,实现教育和培养目标需要各种力量和谐一致地整合,其中家庭教育则具有其他教育力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品德形成、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基本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素质,家庭的环境,都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是孩子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塑造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人生关键的成长时期。  相似文献   

18.
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常常“当局者迷”,即只顾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却忽视自己的教育习惯。殊不知,大人的教育习惯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养成,而孩子是身心迅速成长的个体,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化”。如果大人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他,用老方式对待他,他们形成新的习惯就会遇到很多障碍。而且这些障碍不容易排除,因为它们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隐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来,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深入人心,“蹲下去与孩子说话”已经愈来禽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了,这是教育的进步,也是孩子们的福。“蹲下去”的核心,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证明,孩子经常受到赏识和很少受到赏识,其成功率前者比后者高5倍。陶行知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其前提是要学会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