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彧被“隐诛”事件是汉魏之际政局变化的重要关节.荀彧之死是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人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利益特别是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同时也是曹操为抑制曹植势力,巩固曹丕的地位进而建立新的政权的重要举措.曹操“隐诛”荀彧是除掉政权内部的拥汉派同时又让曹丕取得颍川士人集团支持的最佳方式.荀彧之死促使了曹丕集团和颍川士人集团的相互妥协,实际上是颍川士人集团政治转向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徐、兖二州历史悠久,地处比邻,且均人杰地灵。其士人集团对于魏晋南北朝政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多年以来徐州士人一直是文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兖州士人却很少有人论及,而徐兖士人作为一个更是鲜有人论及。本文拟就三国时期徐兖士人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曹操在创立霸业和建立霸府政治的过程中,形成了谯沛与颍川两大势力集团。两大集团的形成历史、人员构成、社会地位、政治追求与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政治地位和曹操对这两个集团的政治态度与倚重程度,在建安十五年前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颍川集团政治际遇的变化既反映出曹操霸业的完成,同时也预示着曹魏政权未来的政治走向与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4.
汝颍大族是东汉初年开始形成的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集团,是曹魏政治中一股极其重要的力量.汝颍大族的支持和贡献对曹魏的强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汝颍大族的第二代,这股政治力量却站在了曹魏政权的对立面,并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两代人之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政治取向,这与汝颍大族中的个人利益、宗族利益乃至集团利益都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政权当属曹魏,其所面临的民族问题也最复杂、最具挑战性。曹魏政权对于拥有强大骑兵力量的匈奴和鲜卑采取分而治之、抑弱扶强、内部瓦解、阴谋刺杀等一系列管理政策,使匈奴和鲜卑"甘心臣服,为其效力尽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曹魏与蜀汉、东吴对抗的实力,为以后历代提供了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曹魏政权立的诸位皇后,出身都并不高贵,与传统的立后观念相悖,这除了诸后本人自身的一些素质之外,主要是曹氏为防止外戚专权而采取的暂时措施.曹氏对外戚严格控制的结果,使得曹魏一代中央政权没有出现东汉以来祸起掖庭,戚宦相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颍川三钟     
在魏蜀吴鼎足三分的纷乱格局中,曹魏政权为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魏得天独厚,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而得之.曹魏政权,人才济济,文能论道,武能经邦.或谋谟帷幄,赞襄军机,或居庙堂之高,协理朝纲,为曹魏挥师燕赵,扫荡东南,逐鹿中原,直捣西蜀,争雄华夏准备了条件.“邺下文人集团”中的颖川人物钟繇与其二子钟毓钟会,是颇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8.
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钟氏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颍川的重要世族之一,该家族上承殷周,下迄隋唐,振兴和鼎盛于三国曹魏时代。其家族中不少人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勿庸置疑,对这样一个大家族进行历史地考察与研究,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9.
合肥在两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得益于寿春的辐射。曹魏政权在合肥的攻防战略具有阶段性调整。曹操时期合肥作为曹魏政权江淮战略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强化,合肥处于抵御孙权进攻的战略中心地位。魏文帝时期,随着曹魏政权国力的提升对东吴采取攻势,此时合肥复失去江淮战略中心的地位,寿春复取代合肥成为曹魏经营江淮的战略中心。魏明帝时期为了抵御孙权实力对江淮的攻势,合肥复作为战略前沿城市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满宠对合肥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使合肥新城处于曹魏政权的战略防御的前沿。而曹芳时期,诸葛恪在合肥新城的惨败再次证明合肥新城战略前沿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王朗的政治立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建安年间之前,是忠于汉室的;第二阶段是在曹操执政时期,也就是建安年间,从忠于汉室转变成在背叛与愧疚之间徘徊,具有明哲保身的政治立场;第三阶段是在曹丕受禅之后,即建安年间之后,从处于明哲保身到忠于曹魏政权的转变.王朗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并不是单一的,代表了当时一大批士人行迹.王朗政治立场的变化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有所关联的.  相似文献   

11.
尽管土地国有制的屯田制是建安以来具有曹魏时代特色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对曹魏政权的立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恢复私有小农经济仍然是曹魏政权施政的主导方向。西晋占田制是曹魏屯田制瓦解的必然结果和法律确认。占田法就是课田法。西晋政权在确立私有小农经济的同时,对地主庄园经济也给以法律上的承认。重获生机的私有小农经济,在摆脱屯田制度压抑的同时,又立刻面临着封建庄园经济的蚕食。  相似文献   

12.
曹魏一代对宗室名为分封而实加禁锢,主要表现为"虚封"、频繁徙封、限止朝聘、严禁任职、多加伺察等政策,这虽引起了曹植等宗室诸王的不满和抗议,但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既与曹魏统治者之寒门出身及其法术之治有关,也与曹丕早年争嗣的经历不无关联.就其影响看,此举削弱了曹魏统治的基础,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并由此引起了晋代君臣的深思.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证明,早期拓跋鲜卑对汉文化高度认同,重视与东汉、曹魏、西晋、东晋等政权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4.
三国对峙之世,各家之间互争正统地位,政权源自曹魏的西晋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肯定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以此来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但另一方面,在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后,蜀、吴势力的影响消磨殆尽。而曹魏在当时的社会上仍残存有巨大影响力,司马氏统治者需要在舆论上为魏晋禅代进行合理的解释。陈寿《三国志》一书的编纂受此影响,其书虽侧重于赞扬曹魏的功业但贬低曹魏帝王的品德以及家族出身,以此来显示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就曹魏政治上的派别,对曹魏政权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变情况,作些分析,以说明这种政治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曹魏政权何以转移与西晋以后大族政治何以出现。下分三部分谈。一曹操时期政治上两大派别的出现在曹操底下的官吏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集团存在:一为以汝颍人物为首的世族地主集团;  相似文献   

16.
对东汉末年荆州所辖郡数,史料的记载不相同.<后汉书·郡国志>和<晋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末年荆州只有七个郡,但<后汉书>的<刘表传>和<文苑列传>以及<三国志>的<刘表传>和<赵俨传>等都明确表明此时荆州有八个郡.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东汉末年荆州有八个郡,并对章陵郡的存在时间、辖境以及史料记载的郡太守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
梁朝末年,侯景之乱和江陵政权的灭亡,导致了南方不少士人被迫进入北朝,从而在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之下各自有了一个梁末北迁士人群体。处在北朝政权下的这两个群体尽管分属不同政权,却都有着共同的难堪处境,因此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客观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行为和意识两方面: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和汉文化意识的认同,一方面则促进了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汉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使得先秦士人那种张扬的主体精神难以重现.西汉士人一面惊叹于集权式的一统给国家带来的新气象,一面又为自身在这一制度下所遭受的压抑而哀叹.这便构成了西汉士人的不遇心态.本文通过对西汉"士不遇"的考察,探讨西汉"士不遇"心态产生的社会思想原因及其表现与消解方式,进而认识其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朗的政治立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建安年间之前,是忠于汉室的;第二阶段是在曹操执政时期,也就是建安年间,从忠于汉室转变成在背叛与愧疚之间徘徊,具有明哲保身的政治立场;第三阶段是在曹丕受禅之后,即建安年间之后,从处于明哲保身到忠于曹魏政权的转变。王朗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并不是单一的,代表了当时一大批士人行迹。王朗政治立场的变化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有所关联的。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知识群体形成,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代表战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士人与专制政治发生了冲突,秦王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就是冲突的表现形式。西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士人群体置于专制政权设置的规范之中。士人群体的社会属性在此时基表确定。其社会生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创造和传承文化;追求个性独立;注重道德修养、追求人格完满;积极的用世思想。这些特,占.成为士人群体与其他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的基本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