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认识作者 师:前段时间我们读了<小尼古拉的烦恼>.读了这本书以后,你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 师:【出示插图】同学们,认识他吗?对,他就是小王子。【板书:小王子】谁来读读这本书的作者?一起读:圣·埃克苏佩里。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写的《小王子》这本书很多人都喜欢读。  相似文献   

3.
<正>【训练主题】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把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同学,就像把好朋友介绍给他们一样。怎样才能写好图书推荐呢?大家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指点迷津】一、推荐一本好书,首先要介绍清楚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相关基本信息。如一位小作者推荐《夏洛的网》这本书的习作片段:最近我读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夏洛的网》。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  相似文献   

4.
和儿子散步时,他告诉我,高二德文课正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 “喔?老师怎么说?”我兴味十足地看着他——是高二的时候读这本书的呀,在1969年的台湾,一边读歌德,一边读琼瑶。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说是有两千个欧洲青年效法维特为爱自杀。拿破仑在东征西讨的杀伐中,总是随身携带着这本爱情小书。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人间     
说起这本书的作者刘书宏,并不是很熟,可是一看介绍,发现竟然读过他的两本书,一本是《烦恼都是自找的》还有一本《你不就是希望我快乐吗》,两本书可谓风牛马不相及,可是却竟然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这就是刘书宏。  相似文献   

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一书在我国曾是风行一时的"红色经典"。年轻时,我曾不止一遍地读它,并为书中许多动人情节和名言警句感动。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我在这本书里讲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书中对真实性所抱的态度是严肃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钢铁》  相似文献   

7.
好书我来荐     
推荐好书:《电话里的童话》作者:[意]贾尼·罗大里出版:新蕾出版社这本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图书讲了一个药品推销员的故事——他常年出差在外,却每晚都坚持用电话给小女儿讲故事,这本书里就有六十多个故事呢。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在天天读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天天经常缠  相似文献   

8.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了很多次,最近更重温这本书,我越来越觉得雷夫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教师,他和我们一样会为僵硬的教育体制而烦恼,会为学生而焦虑.会为简单的教育方法而担忧。  相似文献   

9.
《曹文轩自选集》讲述了许多作者村子里发生的故事,读了这本书,可以了解许多农村的情况,明白许多道理。书中的故事有写人的,还有写事的,都是短篇小说。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短篇小说,长篇小  相似文献   

10.
田慧 《教育文汇》2008,(1):36-36
学生马丁林喜欢读培根的《论读书》《论美》和鲁迅杂文等偏重理性思考的书。他的读书笔记思维缜密,这实属难得。放暑假之前,他让我给他推荐几本书。我想让他进行一些软性阅读,便向马丁林及全班同学推荐了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这本书长于抒发心灵,曾于195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中说:“文学巨匠当初运用想象写出了一本书,后来读这本书的人也要善于运用想象去体会他的书才是。“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新鲜  相似文献   

12.
罗日荣 《教育》2014,(11):77-77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了很多次,最近又重温这本书,越来越觉得雷夫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教师,他和我们一样会为僵硬的教育体制而烦恼,会为学生而焦虑,会为简单的教育方法而担忧……重读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作一名教师应“把握当下,做好本职”.不抱怨就是进取教师不应在体制下抱怨,而是要有带着脚镣跳舞的精神.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环境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并非那些走马观花的人去美国看后写的那么诱人.  相似文献   

13.
任文与我认识和来往,算来已有11年了。在洛南教师进修学校,我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他是我的学生;来信或见面常谈到他对我发表的著述、文章的看法,他是我热心的读者;1995年,他在商洛师专进修中文大专学历并在我主编的《商洛师专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他是我的作者;1997年冬,他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小学作文技法指津》,嘱我写序,我成了他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读了全书纲目和大部分小样,在惊喜之后,便不揣浅陋来为这本书写序。  相似文献   

14.
《弟子规》中这句话告诉我们:刚开始读这本书,不要又想着读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开始读另外一本。说明读书要专一、认真,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情景小故事:老师给小朋友布置了暑假的读书任务。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开学后与其他小朋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作者是美国的斯宾塞·约翰逊。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故事是这样的: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  相似文献   

16.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新译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编辑推荐:留级生巴斯蒂安到书店偷了一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逃课到体育用品储藏室里读这本书。不知不觉,他进入了这本书,并与书中一个绿皮肤的勇敢小男孩阿特莱尤成了朋友。阿特莱尤被幻想王国的天真女皇选为拯救王国的英雄。为了拯救幻想王国,阿特莱尤和巴斯蒂安进行了一次远征……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中说:“文学巨匠当初运用想象写出了一本书,后来读这本书的人也要善于运用想象去体会他的书才是。”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新鲜而独特的世界。倘若不能借助文学想象“走进”那个世界,讲感受、讲体会,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8.
邵建新 《教育文汇》2012,(10):46-46
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在中学语文界影响较大。笔者也是这本书的热心读者。我读的是该书的修订版,读后受益不少。研读中,笔者也发现本书有一处微瑕:作者在分析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时有一处“硬伤”。这处“硬伤”初版时就有,修订后仍未纠正。  相似文献   

19.
天上掉下个笔记本罗罗斯这会儿正靠在自己房间的小床上看书。这本书叫《神奇咕咚猫》,是本年度最流行的童话。罗罗斯很幸运地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一读者,因为书的作者古古拉是他的叔叔。  相似文献   

20.
<正>心理学,作为一门富有智慧的、关于大脑与心灵的学问,总让我觉得深不可测、深奥难懂。可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的书,却改变了我的想法,这本书就是《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此书出版于1932年,是作者学术思想最成熟时期所写的一本重要著作,书中集结了他的心理学核心思想。《纽约时报》这样评论该书:“这本书浅显易懂,笔法通俗,语言简洁……虽然阿德勒已是我们熟知的优秀的心理学家,但是他没有用学术的语言描写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和之前的作品一样依旧朗朗上口。”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