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石勇 《新闻前哨》2004,(7):78-79
新闻深度报道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说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他老人家的话,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一个希望自己有功底有观察力的记者、编辑或者通讯员,首先要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要有理论储备,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一)凡经过几番折腾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稿件的深度如何,在于采访(编辑)的深度;而采访(编辑)的深度如何,则看思考的深度;思考的深度又靠什么呢?全靠理论“铺垫”的深度。如果再深问一句:理论“铺垫”的深度来自何方?回答是明白无误的,完全取决于学习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二、思维特点概括起来说,记者产生“深度”思索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处于大变革时期的诸多社会现象使人们产生了许多困惑,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记者具有进行“深度”思考的思维能力。这里着重论述第二点,即张建伟的深度报道的思维特点,他在主观上为产生“深度’作了哪些思维准备。张建伟是善于思考的记者。基于多年的采访实践与刻苦学习,他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由三大要点构成:以怀疑为开端的“怀疑一分析一发现”的证伪思维是其主干,充分信息化的新闻观念和系统因果现是其两翼。这是他认识和分析问…  相似文献   

5.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外采出镜记者,笔者一直都认为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往往取决于采访时提问的能力,而提问的目的是让被采访人讲出精彩的、有深度的、揭示真相的内容。因此,一个好的出镜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形象如何、讲得如何,而在于怎样能让别人说得精彩,所以说提问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报道有看头,就得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必须先要问得好,在采访中控制住通向事情真相的话语引导权,  相似文献   

7.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9.
笔者初当记者时,把看材料当成主要“采访”手段,常常忽视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1986年,我采访一位扎根海岛数十年,事迹非常感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我只重材料不重人,只根据材料写稿子,结果把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写得干巴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切实改变采访作风,变“用大部分精力研究材料”为“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在采访中获取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0.
采集与丢弃     
我们经常把记者的采访活动叫“搜集材料”,其实不尽然。记者在采访中,既要搜集材料,又要丢弃材料,正象挖煤一样,为了挖到高质量的煤炭,必须抛去地层表面大量的泥沙和石块。丢弃,是对原来已经搜集到的某些材料的否定,又是为搜集新的、更典型、更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的开拓。只有“丢”得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是记者采访的结果。可以说采访是记者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过程,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新闻报道得好不好,反映得深入不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深入。笔者现就电视新闻采访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是记者采访的结果。可以说采访是记者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过程,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新闻报道得好不好,反映得深入不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深入。笔者现就电视新闻采访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的这一名言,是就文艺创作说的,但也适用于新闻写作。生活为记者提供了“博观”的大千世界,版面的一定容量又规定了记者只能“约取”。至于可供“约取”的材料的多少,只能取决于记者“博观”视野的大小。“博观”得越多,可供“约取”的基数就越大,择优“约取”出来的作品质量就越有保证。倘若孤陋寡闻,“约取”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只好将采访所得吃光用尽,无优可择,那就无“约取”可言,新闻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杂志第四期“焦点”栏目刊发了几位新闻工作者关于“小分队记者怎么当”的文章。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杨三军说,对于不熟悉的题材,采访前的“恶补”必不可少;《解放日报》记者邱曙东说,我一边“恶补”信访知识,一边从“外围”接近张云泉。正因为他们在采访前特别注重“恶补”,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才出色地完成了采写任务。对这样的“恶补”,可用两个字概括:“善哉!”“恶补”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超量地补充马上要运用的知识和材料,以作采访的前期铺垫。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15.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 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农民办起了一个农工商联合开发公司,只开办了一个多月,就赚了很多钱。这事证明在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向农工商联合经营方向发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要做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积累,还要有勤奋的精神、深度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在:努力成为报道领域的“行家”、永远带着“问号”去采访、与采访对象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站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去报道.唯有如此,媒体才能有效引导舆论,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有益.  相似文献   

17.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8.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在采访中,有一种提问方式较难把握,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一把利器,使用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使采访戛然而止。本文将对这一提问方法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过程,女记者法拉奇认为,“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生动,交锋激烈”。正因此,她在采访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往往直接尖锐,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激将法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向你马上说清楚不可的提问方法”。换句话说,激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对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采访,写出的新闻报道其新闻价值却大有差异。可见,一篇新闻报道新闻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报道客体固有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记者主体素质的高低。在通常情况下,新闻事实并非都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常常表现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的事实材料一般透明度高,记者在采访中容易把握住它的实质性内涵。而那些隐性事实材料往往比较错综复杂,其本质特点并不是一眼就看得清的。对于这些需要在较大范围加以分析比较,在较深层次上加以开掘提炼的事实材料,记者能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肯下苦功夫,对于新闻报道的成败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1987年,一场洪水使兰新铁路哈密路段遭到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