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可现在满嘴冰淇淋的孩子们呢?令其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大如席”,他们会不会牙疼呢?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的滋味吧?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相似文献   

2.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咏叹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已是杳无踪迹。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除了满目的干涸及河床爆裂的皴皮,除了缺水的焦渴和唇嗓的干燥,你纵有天才之想象,又如何模拟得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谁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  相似文献   

3.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咏叹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已是杳无踪迹。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洁寂静……今安在?今安在?  相似文献   

4.
小引什么是“感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这早春季节特定节令特征的纤敏感觉; “夜深知雪重,时间折竹声”,是双冬日夜晚落地无声的飞雪的别致感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浩  相似文献   

5.
白月光     
那些柔和的月光照耀到哪里,哪里就是一地的思念,一地的温暖。——题记我们都是喜欢月亮的,谁说不是呢?我们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知道什么叫思故乡,接着看见无数个诗人眼中的月亮。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明月曾经照古"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昵?那么多个夜晚的月光,古往今来,千千万万  相似文献   

6.
雪落无声     
是谁摇响了春帷之内的风铃,摇响了春的脚步?是谁折叠柳絮的翅膀,撒播芳草的种子? 不知道有多久没看到过雪了,这场大雪,像是白色的梦幻,纤纤而来,柳絮般洋洋洒洒,下出初春惟一妩媚的温柔。阳春三月桃花雪是料峭春寒的赠品。在这雪如桃花飘落的季节,临雪而立,伸出双手,给雪一个落脚的地方,承受雪的抚摸,  相似文献   

7.
菩提树下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呢?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草色凝碧。纵使在冬季纵使结趺者的跫音已远逝你依然有枕着万籁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坐断几个春天?又坐熟多少夏日?当你来时,雪是雪,你是你一宿之后,雪既非雪,你亦非你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当第一颗流星騞然重明你乃惊见:雪还是雪,你还是你虽然结趺者的跫音已远逝唯草色凝碧。【导读】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心如明镜(心里…  相似文献   

8.
刘为民 《教学随笔》2014,(21):42-43
<正>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竹,岁寒三友之一,"依依似君子","志在干青云",满身青雅,亭亭玉立而独守坚贞,气傲霜雪。它的性直、虚心与贞洁,是一种品格和情操的象征。历来被文人墨客称颂,令无数仁人志士折服。唐淳化二年(991年),王  相似文献   

9.
恩重如山     
凝神迎风摇曳的细竹,心底总莫名地濡湿:是谁砍它成笛;是谁钻它出孔;又是谁在月圆的窗下,凉凉地吹?竹管原本不会发声,是多情的少年赋予它歌喉,就像月亮,天上的一堆乱  相似文献   

10.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咏叹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已是杳无踪迹。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洁寂静……今安在?今安在?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擅长画竹,相传他为了画竹,把竹子种在自己的窗前,天天观察揣摩,因而竹子的种种形态特征烂熟于胸,每至作画时信笔泼墨,一气呵成。作文也同样如此。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谁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谁的作文内容就越具体越生动。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笔者曾布置一次观  相似文献   

12.
古典之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相似文献   

13.
【文题】一位登山者说:"我登山是因为想看山顶的雪。"山顶的雪,吸引着每一个上山的人。人生又何尝不是登山呢?只是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雪"。人活着离不开追求。也有人形象地说,人的一生,就是追求的一生。你有过什么样的追求?你现在追求什么?对于追求,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或想法?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1,(7):24
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阳?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才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阳?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片段片段一"角色感受"。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白兔乐乐的生日,小伙伴们答应他一大早要到他家做客,可是天下起了大雪,小伙伴们还能来吗?小乐乐可着急了,风停了,雪住了,他推开门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小动物已经来了,快来看看都有谁啊?引出"小狗、小鸡、小鸭、小马"师:谁能用"雪地  相似文献   

16.
月光 《中文自修》2007,(10):42-44
古时,边塞之处有一位老人,他的一匹骏马在塞外跑丢了。乡亲们很惋惜,而老人却十分平静地说"丢马固然是一大损失,但谁知道它不会变成好事呢?"不久,那匹马带着一匹良马奇迹般地回家了,众乡亲纷纷前来道贺。这时,他又意味深长地说:"谁知道这又不会变成一件坏事?"老人的儿子天天骑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左邻右舍急忙安慰老人,而他依然不紧不慢地说:"谁知道这又何尝不好呢?"过了大约一年光景,北方部落大举入侵塞内,青年男子十有八九都战死沙场。而老人的儿子却因为跛脚未上前线,保全了性命。这便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它不仅包含朴素的辩证思想,更蕴涵"得失转换"的深刻哲理。不可重复的生命之中,何为得?何为失?得与失将如何转化?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得与失呢?本期哲学茶座与你相约,共同探讨这个丰富而古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师:刚才我们从字典中初步了解了瑞雪就是应时的好雪。为什么这一场雪会被称为应时的好雪呢?请大家默读课文,这场雪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也可以在文中的某些地方做上批注。师: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场雪怎么样?生:这场雪很美。  相似文献   

18.
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  相似文献   

19.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20.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