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都饱含作者的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作者创作情感、教师教学情感、学生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的过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果移情入文,以情品...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情弦,增强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一、巧设悬念,拨动情感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含的真挚感情、打击学生的心弦,激…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的融合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一、作者情———“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选入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形神俱佳,文质兼美,是情感满溢的海洋,并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定格定位的。怎样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呢?1.走入课文:首先必须让学生走入课文,要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细细品味,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六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不仅阐述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且还道出了读者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应该通…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为此,研讨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对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是会文悟道的中介“会文”与“悟道”,是语文科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其中心是一个“情”字。“情”的一头是语言文字,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为此,要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惨淡经营,这样才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要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第一,发挥语文教师情感的"中介"作用。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情感,其间不可缺少的"中介"是语文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教师币讲课,必须在课堂中融入情感,进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恰到好处地交给学生读书的“钥匙”,学生就能够较好较快地深入领悟到所读文章的内涵,学到读写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获得事半而功倍的学习效果。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通过文章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好的文章都有“文眼”,抓“文眼”就是教师所要交给学生阅读文章“钥匙”。它能使学生提纲挈领,沿波讨源,深刻领会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阅读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学习的主体学生、阅读的客体教材均与“情”紧密相关。教材的作者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阅读者学生是“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而教师则要使学生“缘情而悟理”,此构成阅读教学的三要素都离不开情感。如何在阅读理解训练...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刘勰曾说过:“夫披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灵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了感情才见诸笔端的。作为教师,我们这些“现文者”理应努力寻找动情点——一篇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一篇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去理解作品,推敲语言和文字,“技文人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钻研教材,挖掘动情点要使学生“观文”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使读者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2.
所谓感悟,简言之,是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广之,还包括对知识的领悟,对趣味的体验等。我们不妨从教学实践论角度予以分析。   1.悟情。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教材提供了大量有着丰富情感的文章,为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提供了多种典范。因而,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披文以入情”,学文后“感怀以做人”。   在教学《小珊迪》课时,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引导:“大家是带着什么感情学这一课的 ?”学生纷纷表示:“伤心”“悲伤”“愤怒”“敬佩”……教师因势利导:“请说说,你是读了课文哪些地方产生这种感受的…  相似文献   

13.
写人叙事类文章处处流露着作者深切的情感。要想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要充分发挥补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情感、生活、细节入手进行补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对人物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4.
胡学桂 《教师》2015,(4):10-11
《文心雕龙》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的教与学就是一种师与生一起进行的"披文活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作者们"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强烈真挚的情感凝聚而成。一个语文教师,光靠呆板地、冷冰冰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没有诗人或艺术家似的情感投入而能成功进行教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只有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热爱语文学  相似文献   

15.
【意图】诗意语文的表现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突出情景熏陶、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作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句话不仅提示了“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道出了读书者也应“披文入情”探求文章真谛的道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偶有所得,略陈愚见。  相似文献   

18.
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写出有感情的文章。但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太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死水一潭。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让人在最佳状态下理解和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 ,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借助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加强语文的感染力 ,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 ,由悦耳悦目到悦心悦神 ,语文学科中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乐中得以具体实施。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去调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呢?一、加深了解作者的思想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 ,都是作者用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文章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 ,讴歌了真善美 ,鞭挞了假恶丑 ,情感色彩极其强烈 ,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所表达的情感 ,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