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论《伤逝》的悲剧意识黄圣银一一九二五年,鲁迅写了他的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在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特征的五四时代的爱情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时,《伤逝》却考察了这种爱情问前延伸后的灰暗和衰微,从而留给人们一个深刻的疑问:“子君、涓生爱情的生长为何夭折...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伤逝》为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地位重要。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创作心理看小说中作者婚恋生活的投射;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涓生和子爱情悲剧原因;总结鲁迅先生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谈得较多,而对于鲁迅正面的爱情主张则谈得甚少,本文试图对《伤逝》的爱情思想作一个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7.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谢稚 《培训与研究》2008,25(1):10-12
《伤逝》通过对子君涓生爱情和人生悲剧的描写,对爱情、人生、个人、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刻思考,展示了鲁迅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对《伤逝》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阐释了小说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坠入天上的深渊——从《伤逝》中子君的悲剧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天上看见深渊”是鲁迅式的人生哲学,即使是对于爱情,鲁迅也警告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止于至善”、凝固,是爱情的绝境,《伤逝》中子君的悲剧说明了这一哲学性的道理。自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害所酿造的子君坠入深渊这一悲剧,意在使人们警醒:天上也有深渊,斗争不能终止。  相似文献   

13.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意象来简单地探讨鲁迅的故乡情结。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本文就以此来分析鲁迅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5.
《伤逝》作为《彷徨》中的代表性小说,它从相爱离出两性之爱的轨道、启蒙者的理想在现实遭遇中隐退和"往那里去"的追问等三个层面,以第一人称写作表达了20世纪社会转型以来生活在"无爱的人间"的鲁迅当时所深刻体验到的虚无,也从内面固执地承载着鲁迅在长期"沉默"中所持有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来自于在启蒙话语的构建中深刻地体验到的质疑启蒙思想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一生都与美术有着无法割舍的艺术情缘,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民族艺术思想情怀。鲁迅先生对美术之爱是广博的爱,是大爱,是对民族之爱,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散文诗集。发表方式的独特,出书编序的慎重,隐晦难懂的意蕴,说明《野草》的创作有别于《呐喊》和《彷徨》。鲁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懂不懂,但《野草》却是鲁迅的最爱。鲁迅一再申明,他并不希望青年读他的《野草》,《野草》只属于他自己。真正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才发现这部诗集实为爱情讴歌,为爱情作证。其实,《野草》是一部具有象征意蕴的爱情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周作人对儿童都充满了炽热的爱,这与他们性格中纯真的"赤子之心"有密切关系,但他们爱的方式不同,爱的内容也不相同。鲁迅对儿童采取不逃避、不掩饰态度,有赞赏,也有批判;周作人对儿童爱的方式是从理论和理想出发,在虚构儿童的世界寻找精神的平衡、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9.
鲁迅之所以与高长虹构怨,传统观点认为:一是因《莽原》一事高长虹对鲁迅有过中伤;二是鲁迅听信了高长虹对许广平单相思并对自己有讥刺言词的传言。其实另有第三种原因,即由于鲁迅有不能离异的前妻朱安,因而鲁迅对许广平在爱情上的立场心存疑虑,这种疑虑与前二因纠缠又加深了鲁迅对高长虹的反感,遂以其人之道予以嘲讽与攻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