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旖 《职业圈》2010,(27):176-177
文章介绍了历史上中国与韩国源远流长的关系,分析了现代韩国快速发展的原因,认为韩国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值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学习。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个襄阳区,韩国有个襄阳郡,20世纪90年代末,中、韩两襄阳为了增进了解和友谊,结为友好县郡,并签署了互派公务员的有关协议。感受独具魅力的韩国文化韩国与中国比邻而居,相距并不遥远,但一踏上韩国的土地,便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异域文化的冲击。在典型的传统韩国家庭里,见不到椅子,也很难看到床铺,人们的日常饮食起居都在“地炕”上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5月2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主办,人民画报社、韩国联合通讯社共同承办的"美丽中国美丽韩国"图片展开幕式暨人民画报专刊首发式在韩国济州岛济州国际和平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国驻韩大使邱国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童刚,以及韩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韩国正式建交的时间不长,但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早就开始了。我的一位朋友李可范先生就是致力于中韩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韩国画家。身为韩国书画联合会副会长的李可范先生自1987年至今,已经到中国来了7次,他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为向世界宣传东方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第一次见到李可范先生是在1993年8月24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行的“中韩建交一周年纪念——第一届中韩书法展”开幕式上,那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巨大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朝鲜、韩国的地名上,举凡半岛历史上的政区地名通名、地名渊源解释、地名避讳、地名别号等等,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的辐射,甚至中国与朝鲜、韩国间58对同名地名的方位也完全一致,从而在朝鲜、韩国地名的各个侧面均烙下深深的印痕.  相似文献   

6.
KBS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KBS旗下的KBS世界电视频道(KBSWORLDTV)是韩国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该频道以韩语发音、英语等外语字幕的方式播出。作为韩国最为重要的对外电视频道,KBS世界电视频道的节目编排和内容等方面都展示出韩国国际传播中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韩国文化院前身为韩国文化新闻处,2006年2月更名为韩国文化院,并于2007年3月22日——中韩建交15周年,搬迁至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光华西里1号一座独立建筑。驻华韩国文化院官方网站描述了他们的目标:“我们驻华韩国文化院以帮助中国朋友更好地理解韩国、促进两国相互合作与交流为工作目标,面向所有希望了解韩国的朋友们开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周边国家在古代有过使用汉字、汉语文言作为书面用语的历史 ,其中 ,韩国的使用历史最长 ,接受中华文化的浸润最深。韩国文人用汉文创作的符合中国古典诗歌形式要件要求的诗歌 ,是为韩国汉诗。韩国李朝时代的汉诗与诗学 ,艺术造诣达到了纯熟的高度 ,并表现出明显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与中国风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诸端。一、用中国典故入诗。韩国汉诗 ,运用中国文史典故如同本国故事。这一风习 ,在高丽中期已见端倪 ,著名的“海左七贤”之一林西河 ,穷困不达 ,英年早逝 ,其有诗自咏道 :“科第难消罗隐恨 ,离骚空寄屈平哀。”高丽末期的李齐贤…  相似文献   

9.
“恨”字是中韩两国都使用的汉字,却有不同的涵义。韩国人将“恨”看作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情结,认为自己是“恨人”“多恨”的民族。受汉语中“恨”意义的影响,中国人容易将韩国人的“恨”理解为“仇恨”,产生误解。该文探究中韩“恨”涵义的异同,并结合朝鲜半岛的社会制度、民族心理特征和近现代历史变迁等因素,分析“恨”作为韩国特有文化情结产生的历史渊源,进而更好地促进中韩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26日晚,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韩国西部海域白翎岛附近突然发生剧烈爆炸并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中46人丧生。这一事件犹如一把“导火索”,使原本紧张的半岛局势更加恶化,充满危机。韩国认定“天安”号警戒舰系“朝鲜小型潜水艇实施的鱼雷攻击”所致,朝方认为这“纯属捏造”、  相似文献   

11.
谭菲  郝利 《职业圈》2007,(4S):218-219
文章以社会文化发展为线索,探讨了社会文化对韩国当代德育影响的三个方面:儒家文化是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摇篮;美、日德育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创新条件;独特的家庭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突出体现。在分析韩国德育特色的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韩国知名媒体《中央日报》发表了一则讣告,纪念一位时年90岁的老学者去世,并冠之以“最后一名光复军”的称号。7月2日,《新京报》刊出报道,也是纪念同一位学者,说他是“韩国的费正清”。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国际汉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黄振萍1997年1月5日至7日,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在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一次有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以及中国学者参加的“二十世纪国际汉学及其对中国...  相似文献   

14.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历来是中国人待客的传统礼节。而韩国茶人却把茶敬到了茶的故乡中国,敬到了杭州这个对茶文化情有独钟的城市。韩国茶人联合会草日香茶会和韩国创作音乐研究会一行,千里迢迢带着茶具茶艺、乐器乐曲,专程来到西子湖畔,于2月25日为国际茶文化研究的倡导者、开拓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先生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耆老茶会”。早春二月的老龙井御茶园苍翠欲滴,满眼生绿; 老龙井旁泉水淙淙,杂花生树; 远处波浪般伸展开去的茶园新绿一片,在和煦的阳光下呈现出无限生机,尤其是那新砌石栏围着的十八棵御茶、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形象即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各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对其他国家在该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和韩国不仅地理位置上邻近,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等多方面也互有影响,韩国主流媒体如何向其国民展示中国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韩国三大报纸②之一的《中央日报》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工具,检索了《中央日报》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上半年有关"中国"的所有报道,借此研究韩国主流媒体《中央日报》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并依据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访韩国留学生李眩周和郑善珠,约好见面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地点在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也就是她们这次展览的举办地。先是见到了郑善珠,眼前的女子面容清秀,举止文雅,开口就是“你好,你好,我是郑善珠”。从小接触书法的郑善珠从大学就开始学习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推出了两本新著:《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和《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这两本书是中国外文局承担的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列入了2006年中国外文局外宣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8.
《对外大传播》2005,(10):5-5
2005年9月12日至19日,来自诸葛亮、王羲之的故乡——山东省临沂(首尔),化周由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引起韩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数万人到现场参观展览,还签订了一大批合作项目。在12日举行的中国临沂(首尔)化周开幕式上,韩国国务副总理、教育人际资源部长官金振杓在致词时说,中国临沂和韩国有着隔不断的关系,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了解更多的与临沂相关的信息,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施翔 《职业圈》2007,(9S):31-32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与其传统文化价值观相适应并且在东亚地区相对成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对韩国社会的深入影响,传统的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倪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引进来并走出去的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本文从语言学、历史学,特别是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了“龙”与“dragon”的翻译及更改问题。并认为,把中国的龙直接译作西方文字中的毒龙dragon,以及把西方的毒龙dragon直译为中文的龙,这种译法很不科学,并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害而无利,今后中国出版的汉英和英汉词典里关于龙的英译和dragon的汉译必须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