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弈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众宾欢也。”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五册对“射中”作了这样的注释:“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见133页)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投壶的投中了”。(见150页)我认为注释、译均不妥,注释没有解释“射”的含义,而译误把“射覆”与“投壶”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2.
“春秋”辨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试验修订本,人教版)对《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的有关注释欠妥。问题出在课编把“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注释为“指四季”,  相似文献   

3.
小语第七册教材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山行》,该诗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凯维德老师认为读“xiá”恰当一些(见《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此说笔者不敢苟同。首先,所举书证不足为凭。为了说明“斜”字读“xiá”音,凯文列举了《语文参考教案》和《唐宋绝句选注析》等书的注音或注释;而小学生古诗词《跟我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也采用了此说,注云:“斜,这里为了押韵,可读作xiá”——而该书正文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韩非子》选读的第一课《郑人有且买履者》的第二个语段,对“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中的“学者”注释是:读书人。对“今世学者多粪此”中的“学者”注释为“学者”。这两处注释错误,并且相互矛唇。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清代李刚评之为“文家绝境”。该教材128页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该注释大为不妥,“白”应指“白水”。  相似文献   

6.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25-1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请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8.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9.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李渔《芙蕖》) 高中语文第一册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中,将“群葩当令时”注释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这个注释表面看来,通顺明白,但将其放在全句的译文中去,即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它们开花前和开花后,是人们经过不会过问,无人欣赏的时候”。全句语意显然别扭不通。这个问题出在对“当令”二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输》中,有一些词语编者没有注释,或许编者以为它们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其实不然。因此,有必要补充注释。例如“短褐”一词。原文说“:邻有短褐而欲窃之”“,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课本只注释了前一句中的“褐”为“粗布衣服”,而没有注释“短”。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新课标《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14.
谢朝春 《语文知识》2005,(12):31-32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24课是苏轼的名篇《赤壁赋》,文中有一描写月亮的名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对于“斗牛”,教材是这样注释的:“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这个注释虽然语焉不详,但本身并没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试验修订本,人教版)《逍遥游》中有一段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编者把“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注为“指四季”,把“以五百岁为春”注释为“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这样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教材对“以蠹贫”的注释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此注可能来源于下面两种解释:①释“蠹贫”为“因吏胥所蠹而贫”(清代吕湛),②释“蠹”为“蛀虫,借指里胥”(《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促织》(高中《语》第四册,人教社1998年6月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成名)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引中的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对此句中的“蹲石鳞鳞”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  相似文献   

18.
同义重用词,有的称为“重言”,有的称为“同义连用”。其特点是把作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或几个单音词放在一起使用。它们分别使用时,往往各自保留其原来的词义,但连在一起使用时,它们又着眼于共同之处。取其整体意义, 教这种语言现象时,切勿搞字字落实,把一些按整体意义解释的词释得支离破碎,造成读通句子的障碍, 现结合教材,简作例释。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殂死亡;崩,古时也指皇帝(?)死亡,崩殂重用,只能看作一个词,解作一个词,解作“逝世”、“去世”。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冯爽  高黎明 《语文知识》2000,(11):28-2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守财奴》一课中对“克罗旭”这一人物的注释是:“替葛朗台放债的公证人(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法律上受他人委托处理一切事务的代理人)。”(见教材第171页)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有两处不很妥当,简析如下:其一,公证人作为一种职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