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马丕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三十余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影响十分重大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无疑会出现许多洋务派人物。但是,迄今为止,除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著名洋务首领外,不少洋务派人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甚至被排除于洋务派之列。马丕瑶便是其中之一。其实,马丕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他的洋务思想明确、系统,一些方面还具有自己的特征,是洋务运动后期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认真探讨他的洋务思想,对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深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大兴之时跻身倾向保守的清流派,但却在清流党逐步鼎盛之时,出任山西巡抚,逐渐从清流健将转向洋务殿军.在此阶段,张之洞通过与李提摩太的接触,对"西技"、"西艺"开始有了初步认识,这正是他从清流派转向洋务派的契机.张之洞将李提摩太"西化"方案中的兴办实业条款付诸实施,迈出了向洋务派转化的第一步.中法战争使张之洞直接接触到外部世界,战争的曲折艰难和令人愤懑的结局,更加速了他转向洋务派的进程.在督两广任上张之洞在粤兴办洋务,最终完成由清流健将向洋务殿军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论影响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谢敏华张之洞的洋务思想是晚清洋务派思想中最全面、最深刻的,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孕生经世思想阶段;逐渐接受西学,洋务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阶段。而张之洞自...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是指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洋务派大规模创办洋务事业的活动,它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而掀起的自救运动。过去对它的评价颇有微词。但历史评价必须充分关注历史运动的总趋向。洋务运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主要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报刊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应该说洋务运动大体上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造就了一…  相似文献   

5.
略论文祥     
一、洋务运动史研究中一个不应忽略的人物洋务运动史研究中,重要而尚无专文论及的洋务派人物还有不少,文祥便是其中的一个.洋务运动期间;他与奕訢、桂良结合在一起,成为洋务派在清朝中央的首领人物之一.若将文祥与奕訢、桂良稍作比较,不难看出他们三人在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想通过搞洋务,以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之目的.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有关"洋务新政"的主张,不少都是他们三人或文祥与奕訢二人联名所提.他们三人又有三点不同:  相似文献   

6.
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李剑萍本文主要想就洋务教育的终结标志、洋务教育与维新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以求方家指正。洋务教育“洋务教育”这个概念,迄今尚未准确定义。一般讲,洋务教育就是指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教育事业。所谓洋务派,...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加入“以不谈洋务为高”的清流党。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张之洞认识到洋务的重要性,开始办洋务并成为洋务运动的殿军。甲午战争之后,维新派主张变苹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提出倡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但是,这些主张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这样一个折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清末大官僚、洋务派的最后首领张之洞重视兴学育才。从政40余年中,他不但是一位忠心为朝廷效劳的官吏,而且还是一位能够坚持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教育家。张之洞之所以重视兴学育人,是因为他在长期的洋务活动中,深感缺乏人才的严重性。他深切体会到:要想在军事上“自强”,在经济上“求富”,办洋务是重要的,但洋务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人才培养。他认为,如果有船而无驾驶之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1827-1909年),是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著名领袖人物,他在湖北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使湖北发展成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基地,为中原腹地湖北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对洋务运动后期这样一位重要领袖人物,认真分析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内涵,对研究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大有裨益。 张之洞兴办洋务运动,始于其山西巡抚任内。他提升两广总督后,即行筹办枪炮厂、纺织厂。1889年调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并付诸于行动。对此,经济史学界过去一概视为“对外依赖”、“对外投降”,尤为甚者,还追加过“洋奴哲学”、“卖国求荣”等大帽子。近年来,不少论者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和活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对于张之洞的利用外资思想和活动,一些论者已有所论及,但还不够深入和准确,因此,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阐发和评判。一、张之洞从抵制外资到利用外资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影响很大的思潮。它并非张之洞首创,而是洋务运动(当然也包括洋务教育)的一贯指导思想。但张之洞是全面阐述这一思想的第一人,并在教育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从张之洞转变成洋务派以后的教育活动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是他的基本的教育思想。他于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乃是这一思想集大成的代表作;由他主持制定的1903年学制中的《学务纲要》共56条,则是这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光绪新政的性质及张之洞在戊戌维新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光绪新政容纳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裒集众长,折衷一是”,是处于“既不小变又不全变的中间状态”,称光绪帝为改革的皇帝则可,把他说成代表洋务或维新一派的皇帝尚为不当。而张之洞是洋务到维新的过渡人物,他的《劝学篇》是“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著作,不是反对维新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近代科技,效仿其在教育、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这一主张得到了当政者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困扰着学生,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制约着他们解难释疑能力的发挥。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一起对下面一些历史概念进行学习。一、洋务、洋务派、洋务运动1.洋务:清末指关于外国的和关于模仿外国的事务,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生产机器设备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由总理衙门负责管理。面对洋务,中国各股政治力量持不同态度———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洋务;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中体西用”说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的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186 1年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此后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他们的思想 ,特别是“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很快被洋务派承袭过去 ,成为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 ,李鸿章、曾国藩无一例外都是中体西用论者。继李鸿章、曾国藩之后 ,张之洞在…  相似文献   

16.
刘坤一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官员,也是洋务运动后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1901年,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成为晚清新政的基本方针。对于这样一个清末封建统治阶级中学习西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的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本文试就刘坤一洋务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洋务外交思想的特征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去年十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交换了意见一、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标准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对洋务人物,集团、事件的评价应有一个政治标准,具体地说,视其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如何;对封建主义的态度如何;对人民大众的态度如何。从此出发,认为洋务派与洋务运动在“两个过程”中,即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处于反动派一面,因此应取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意见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