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一个兄弟,辛苦创业被行业大佬华某公司拖欠巨款,因为某些不明原因搬离深圳撤去珠海。前阵子我出差去了深圳,他在MSN上听说这个消息,吃过午饭就搭着一条小船乘风破浪来看我。见面就跟我说,俺用手机了。听到这话,我激动得几乎热泪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 他是某县一个局长,因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一家报纸记者的稿子见报后却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  相似文献   

3.
邱海理是我多年前的战友,已经有十多年没见面了。不久前的一天,他来找我,说他现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并送我一本地编写的《新闻美学》,算是阔别十多年的见面礼。他走后,我翻阅着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的《新闻美学》,书中新鲜的立意、独到的见解,使我看到了他从略知新闻ABC的报道员到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进步历程;书中某些童节、具体事例,又使我陷入了久久的回忆之中。对问记者:这报上登的都是消息吧?十多年前,我俩都在某坦克师当新闻干事。起初,他在团里当电影放映员,后来领导见他总爱写写画面,文化基础又好,就让他当…  相似文献   

4.
我忘记什么时候开始叫他大哥,事实上之前我都喜欢叫他大叔(黑马大叔),事实上这个称号是跟着其他人才开始叫的,但是每一趟我们见面或许在电话甚至是短信,我都称他为大哥。甭管他年纪比我大还是小,估计他比我年轻几岁吧,但是他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创意人,所以,称他大哥让我感觉舒服很多。(回忆13年前也就是1996年,当年嘎纳广告节主席首次来中国访问,我很幸运的第二次作为华人评委的身份,陪同嘎纳广告节主席罗杰先生到广州拜会当地的广告创意人。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我记不起  相似文献   

5.
与王霁社长的第一次见面说起来颇为赶巧,那天南宁急着催他的一篇稿子,而我手头没有他的联系电话,只好未打招呼就来到了人大出版社,他刚好下楼要去教育部开会,这样就在电梯口碰见了。在此之前,虽然也见过王社长的照片,但乍见本人,依然让我吃惊于他的年轻、精神与儒雅风度。为了采访,后来又陆续地与他联系了几次,最终约定在一个下午进行,当时,他刚参加完新闻出版署召开的一个会议。为了接受我的采访,把社里的一个会议推迟了。我们的话题从展望已在眼前的21世纪出版聊起。王霁同志沉思着说,“对一个世纪的100年要作把握——哪怕只限于一个行业也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  相似文献   

6.
赵婕  辛渺 《出版参考》2005,(4):39-39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我也是这样,和自己喜欢的人见面的次数有限,所以,我每次见他所穿的衣服一定记得穿给路子看看。这是我们之间特殊的分享方式,除了述说那些细节,还要彼此帮忙留存一些印象。路子对我说:“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7.
我和于浮生相识好多年了,从打第一次见面就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成为知心朋友,浮生小我几岁,但我平时称他为兄,有些场合我叫他老师,凭着我多年的了解,又依据朋友们提供给我的相关资料和浮生经常寄给我的他主持节目的影碟.今天我要好好说说他……  相似文献   

8.
初次和他相识,是我出差归队后的第一天,一见面他就很坦诚地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我叫季文豪,从某团宣传股刚调来,以后和你在一块儿工作,还请多关照!”季文豪,一个自命不凡的名字,听起来好熟悉!当我问及他是否与我常在报刊上见到的季文豪是同一个人时,他憨憨一笑说:“那不值得一提,习惯了,手中的笔闲不住”。好一个“习惯了,闲不住”!当翻开他的剪报本时,首先映眼的是扉页上的三句话:“两眼多看,脑袋多想,腿脚多跑。”从这三句话及那厚厚的剪报本中,我领悟到了他“闲不住”的执著追求。1983年,他来到胶东半岛服役。半…  相似文献   

9.
访李準     
1990年9月18日,河南省“中原文化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负责对外宣传的处长任子厚同志邀我去参加开幕式。我们乘公共汽车赶到首博,开幕式已过,于是,我便随人们参观那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时,我才发现李準同志也来了。我走过去和他打招呼,紧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候。这是我第二次同李準同志见面。第一次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当时,我正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当编辑。一个春节过后,我的同事、学长赵尊党拉着我去看他。尊党是河南人,与李准同志很  相似文献   

10.
方晗 《新闻世界》2004,(12):70-70
为了适应市场,《巢湖日报》副刊推出一个新的专刊——《乡土》。报社领导决定让我来担任《乡土》版编辑,我也很乐意来做这件事。《乡土》版纯粹是巢湖土特产.完全围绕着巢湖做章。办这个版,对于我来说既是考验,也是锻炼。经过一番组织策划.一个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版块——“乡土”从今年一月起与广大读见面了。  相似文献   

11.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2.
于友著《胡愈之传》校读记朱希我认识愈之同志,已有60余年。见面前,学习了他编的十二册《世界语函授课本》。从1933年起,在上海生活书店经常见面。1949年进北京城,同在出版总署工作,有了更多接触。我认为,人世间最有意义最值得干的事业,是传播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3.
在我认识的忘年交中,极少有显赫大官的,多为布衣一族.而年逾96岁的王殊先生却是一个例外.他属部级京官,官至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我与他见面聊天,感觉他就是一个平易亲和的文化老人.2020年9月25日,闻悉他在北京不幸病逝,悲从中来,不禁忆起与他的交往及他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正>整理者言:与革命文献史料收藏家葛卫东先生电话联系采访时,他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红色收藏交流会。他回沪后,约我在方浜中路249号见面。我按约定时间前往目的地,一位个头中等、身材敦实、长相憨厚的中年男子笑呵呵地迎上来,握住了我的手,用略带河南口音的普通话与我寒暄。他便是葛卫东。原来,他的工作室另在他处,怕我找不到地方,所以约在了城隍庙商业街见面。他带着我离开  相似文献   

15.
著名编辑出版家、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原主任王仰晨先生去世将近两年了,尽管我和他见面不多,交往不深,但他却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者。现在,我把他写给我的十七封信整理出来,略加笺注,借以表达我的怀念之情。信件原文照录,不删改一字一句,明显的漏字以()标明。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9)
好个「希望大家都超过我!」文/四川·何其兴最近,刚刚到任的南充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谢洪才,在首次与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见面的会议上讲:“希望我们报社多出一些名记者、名编辑,希望大家都超过我!”这位年轻老总的见面话虽简短,却掷地有声,颇有分量。这既是他...  相似文献   

17.
9月12日下午,我因事正在北京,听说首都新闻学会举办“安岗同志新闻工作经验座谈会”,便报名参加。我是安老的学生,二十多年没见着老师了,心里非常想念他。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一个大教室里举行。我赶到时,能容纳一百多人的教室已经座无虚席。放眼望去,有满头白发的新闻界前辈,也有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他们兴致勃勃,交头接耳,热烈地谈论着。安老师在哪里?嗖,他正和客人握手哩。他的鬓角添了几絲白发,可精神不减当年,说话时打着有力的手势。穿着仍是那么随便,上身是一件普通衬衣。我赶去和他见面,他愉快地握着我的手,微微笑着和我寒喧,是那样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18.
孙磊 《新闻天地》2010,(11):31-32
卢沛宁现在每天都与奥巴马见面几次,与奥巴马随意交流。“我可以拿他开玩笑,他也会拿我开玩笑,只是,我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直接称呼他为贝拉克。”  相似文献   

19.
止嗝损招儿     
下午,我从单位出来时,不知怎么的忽然打起嗝来,一个接着一个地打了一路,到了家还没止住。打开门,老公正在客厅看电视,他扭头望了我一会儿说:“咋回来这么晚?是不是又去跟他见面了?”“谁呀?胡说八道!”我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20.
“体育会陪我到老!” 在和沐春见面之前,就听说他原来就是从事体育训练的,原本记者以为搞体育的一定有壮实的身材、发达的肌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