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国正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幸福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核心要素,全面推进生态幸福观的大众化认同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幸福观培育成为生态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以学生自身生态道德建设带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本论文将立足学生生态观念培养,从"生态道德观念"入手,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掌握情况,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目前仍然存在于领导的讲话中、学者的研究空间里。虽然有环境保护部门的倡导,却没有在普通的人民群众中形成"气候",也没有形成新的文明范式。在STS视域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明确"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概念;其次,要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性",坚持生态自觉,形成生态文化。第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理性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作为文化存在展示自身无限超越潜能的新阶段,是文明范式实现生态转型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之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当代新发展,是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价值观突变,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哲学依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继续教育促使教师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通过继续教育进行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措施和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使其成为党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还心存疑虑、困惑、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因此,必须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宣传教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视角、多维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上,要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观上,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动因上,要坚持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依靠力量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上,要坚持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上,要坚持本国民族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观上,要坚持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阐释生态产品及公共生态产品概念,剖析需求方及类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指出公共生态产品内在规定性和经济特性的政策启示为:坚持共建原则,让全民参与建设生态功能区;坚持公益原则,让全民共享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从生态文明观念和建设路径两个向度上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认知与定位,有助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而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把握与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倡导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惜生爱物"、"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等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必然要实现的一个"中国梦"。对中国数千年文化沉淀的精华之一——老子哲学进行生态美学视域的全新解读,发掘蕴涵在其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突破发展工业文明所暴露出的内在困境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陷入危机,亟需拯救;回归文明的“人明”本质,凸显休闲的省悟功能,可以拯救文明。休闲省悟就是人在休闲中的反省和觉悟,反省是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觉悟是创新思维的活水源头;省悟作为休闲的顶级体验,具有闲暇性、心灵性、反身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助于发现人性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幸福观,促进文明发展的物本模式向人本模式转变。休闲及其省悟对于我们拯救文明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扭转物质文明的“物化”趋势,促使社会大众在政治上掌握自己的命运,推动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走向“去物化”,促使社会文明更加和谐、和睦、和平,促使生态文明成为“生态人明”,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2.
利辛县美好乡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为内在逻辑,以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采取科学规划的实践方法,促使人的生存一环境的优雅一生态的文明的完美统一,最终建成生态文明乡村,蕴涵着博大生态文明情怀和深厚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是贯彻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打适宜居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举措.园林班组是园林绿化建设力量的基础所在,其班组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园林职工“凝心聚力”的程度和园林绿化事业的效能效益.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对河南省四县市“农家乐”业主和非业主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应用归纳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探讨“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直接参与“农家乐”业主的影响程度大于没有直接参与旅游的非业主社区居民;“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作用具有不均衡性,表现为对“物质文明”作用最强,其次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最弱,直接参与“农家乐”业主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较大,而“政治文明”方面的影响较弱;“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不同具体方面的作用呈现各自独特的特点。文章的研究成果对“农家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规划建设大悟生态文化旅游区,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大悟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规划建设大悟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基础条件,提出了规划建设大悟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探讨了当前的主要工作及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不但互相包含,而且直接相通。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是: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良性互动原理;发展生态生产力原理;学习生态智慧与发挥生态优势原理。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21世纪的新体现,并蕴涵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方法论。生态文明理论可以应用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分析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对“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多维视角的立体化分析,从而找到科学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生态伦理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与纠错的理性选择。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有效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探讨改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弱化的现状,寻求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新认识、新理念、新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着重从人们思想观念、生产发展方式、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