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2.
课程的间离效果与课程改革:基于隐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和戏剧无论在构成要素还是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叙事剧表演中的间离效果,在师生之间的课程活动中同样存在.基于这种隐喻性假设,当代课程观可归纳为"摹仿型"与"间离型"两种基本类型.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应在实现课程观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本、课程与知识、课程与考试以及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走向人本化的课程哲学路向及其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与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是世界上两大著名的课程理论,他们不同的课程观体现在课程的方方面面。通过对两者的成因、对立及共同之处的比较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加强"双基"训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同时重视刻苦钻研的精神;重视学生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同时获得。  相似文献   

4.
吴涧石 《考试周刊》2013,(34):181-182
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得到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资源对于科学教育至关重要。本文以"校园科技场馆"为例,论述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给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带来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现代知识观指导下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过于强调科学逻辑,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肢解整体世界,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了一系列毫无生命的抽象符号,给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带来种种弊端。后现代高校课程观力图使高等学校课程回到人类活动的出发点或"原点",为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世界图景提供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更为合理的高等学校课程群或课程体系,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樊华强 《教育探索》2006,1(3):25-26
在回顾和反思建国后两大语文课程观(知识本位语文课程观和能力本位语文课程观)的基础上,联系当前时代背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应重建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观。其内涵是: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课程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观是制约科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变量。就类型而言,科学观包括本质观、发展观、价值观和习得观等内容;从形态来看,科学观包括显性、隐性和"实践"等存在形式。恰当的科学观教育有助于学生世界观、自然观、发展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实现途径的差别,科学观对科学课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制约表现为观念性和资源性影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回归与整合——课程观演进的一种关系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从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中解读课程观的演进,可以发现“人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回归”、“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其基本精神,同时,回归与整合也是我们新时代的课程精神。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考虑到课程理论的不断建构。考察泰勒原理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其转变,认识到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构建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倡导"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建立以"转变"为导向的评价观念、促成"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同时,需要处理好两种课程观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8,(14):1-2
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几种课程理论的分析提炼出了三种主流的课程观,即"学科中心课程观""学生中心课程观""社会中心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一直左右着课程的发展,如何以整合的观点看待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了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重建,导致了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等方面的转向。从课程观的视角,观照当前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转变;诠释新课程"三维目标"丰富的课程现转向的内涵,从而认识"三维目标"内在的整体性、全面性、统一性和时代感;揭示"三维目标"与传统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认清它对于传统教育目标的超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原理与后现代课程观相结合,为语文创造性阅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要使接受美学与后现代课程观理论在创造性阅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就要把握二者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施行教育民主。  相似文献   

13.
课程产品观的基本内涵:视课程为产品,视学生为客户.课程产品有课程体系(顶)和具体课程(底)两个层次,借鉴机电产品开发模型,高职课改的组织模型是"先自底而上,再自顶而下".同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评价机制,确保课改的效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对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学生观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性学生观,进而提出课程变革的相关建议与思考。文章主要论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课程文化几个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教师知识观中的问题及其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数教师的观念中,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具有确定性,属于客观的真理。这种真理性的知识观对教师的课程观和教学行为的选择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改进教师的课程观与教学行为,必须从知识的本质观、价值观和获得观三个纬度对知识观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6.
余颖 《江苏教育》2017,(10):76-78
如何让"我的课程"成为"我们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就是给学生不一样的课程的魅力所在。回首十年来自己的成长之路,发现自己在不断地对课程观进行着解构,建构,再解构,再建构。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努力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转化成让学生掌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情感,还学生一个不一样的教学、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课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自我厘清与实践的过程中,让我和学生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7.
课改不仅只是改课,首要的是改变教育者的观念,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教师的角色。课改要有新的课程观,不能单纯按教材教学,更重视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要结合本校实际调整课程;要有新的教学观,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任知,情感和态度多种目标,要师生互动;要有新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情感尊重学生人格;要有  相似文献   

18.
立足解释学关于文本的不同视角,审视教师的课程观和学生观,并提出建立以新解释学的文本观为指导的课程观和学生观。  相似文献   

19.
两种知识观及对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论中存在两种知识观:理论性知识观和实践性知识观,它们从深层观念上对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产生潜在而强大的不同影响.理论性知识观藐视通过实践而获得的所谓"经验",剥夺其作为知识存在的权利,必然导致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弱化.实践性知识观不仅尊重理论性知识的实践价值,而且强调实践性知识对于实践的重要性与依赖性及其在理论性知识实现实践价值中的中介作用,因而能够有力地促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论虽然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但是课程却与教育相伴而产生,相随而发展。柏拉图作为轴心时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自己的哲学理念、认识论途径和教育观念提出了较系统而丰富的课程理念:护卫的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目的观、促进智慧与品行成长的课程价值观、等级知识组织与呈现的课程内容观、循序渐进牵引与锻炼的课程实施观。这些课程基本理念影响着西方世界教育和课程的发展直到艺复兴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