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大师吴宓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人们高度评价吴宓学术建树与道德人品的同时,也有人随意编造吴宓生前言行或贬损其学术成就.2004年8月20日是吴宓诞辰110周年.我们纪念吴宓,必须对一些强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词予以澄清,对一些贬损他的学问与人格的言论予以辩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吴宓,还一代国学大师以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著名学者、诗人、红学专家、比较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吴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吴宓的学术领域宽阔,博大精深,成就显赫,报刊上时有文章论及。但作为教育家的吴宓却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教育是吴宓一生最根本的职业。研究吴宓,不能不研究其教育实践及贡献。本文拟对吴宓一生的教育实绩略作介绍,以资引起学界、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吴宓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宽阔,涉及范围很广,在诸如新人文主义、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学的译介、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研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外国诗学与诗歌翻译等多个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对吴宓的学术性文章概况、文学创作概况、出版的专著概况及未刊文章等方面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述评,无论对于吴宓学术还是对于中国的学术发展,都是一项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1998年6月14至16日,“吴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吴宓学术研讨会”在吴宓生前生活、任教时间最久的西南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前后,陆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吴宓佚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晚近学术界较为关注吴宓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实践,其中包括西方翻译思想对吴宓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本文拟探讨吴宓对歌德的翻译思想及威廉·施莱格尔的翻译实践的接受。根据歌德的翻译思想,以及吴宓对施莱格尔翻译工作的评价,就可译与不可译、翻译的价值、翻译的方法、及诗歌翻译这四个问题,讨论德国翻译家的影响与吴宓的翻译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吴宓一生在多所大学任教,开设许多重要课程。本文整理出吴宓的教学经历,以希有助于对其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这本书是一个学生塞给我的。我不是不愿读,是内心一直对吴宓没有好感,其理由与一般人一样幼稚得可爱: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在天翻地覆的“新文化运动”中竞以复古派的面目出现,而吴宓还自恃才高,不自量力,才从国外回来,就匆匆上阵,想一招致对方于死命。事实上他刚一出手,就被新文学阵营“打”得“鼻青脸肿”,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问题上,吴宓等学衡派人物提出了不同的主张,由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侵扰,吴宓等人的思想文化主张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理解。实际上,无论是在新文化的建设上,还是在文学、教育以及道德领域,吴宓都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意见,无论是在他的个人生活,还是文学观点、学术主张中都有对道德的特别强调,在今天这样一个被普遍看做道德滑坡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9.
吴宓是学衡派的核心人物,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与他的独立品格分不开。人格独立、学术独立是吴宓的追求和向往,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信仰。在当今语境下,吴宓的独立品格弥足珍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当今知识分子无不具有路标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吴宓的诗     
吴宓的诗歌创作选择的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道路,“新材料”即“一时一地之生活感想”,反映了他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旧格律”则为其诗歌的表现形式,虽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因才力所限与炼意炼字功夫的欠缺,颇多不足,吴宓诗歌的特征与研究价值,主要在于思想内容而非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孙武"辨     
破楚战争前后,没有“孙武”生存的空间。孙膑以后的战国诸子,在“孙吴”连用时.根据上下文意思,“孙”全都是指孙膑。是吕不韦的门客们编造了“孙武”故事,司马迁依据这个故事给“孙武”立传。  相似文献   

12.
"梧桐"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借以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无论是家愁国恨,还是伉俪情深等等都被这一意象所承载。研读这一意象,对我们了解古代诗文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国桢事件"是台湾政坛五十年代的一件大事,它体现了随着台湾政局的稳定,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的加强及蒋氏父子在国民党的不可侵犯的核心地位."吴国桢事件"的产生一方面源自蒋氏父子不惜动用高压手段剪除一切对己不利的"异势力",另一方面,吴国桢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一方,他自身的各种因素也是导致这起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吴国桢本身固有的民主思想、自身的性格、派系色彩及其强烈的美国背景都是这起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汉书·苏武传>被众多大学、中学教材收录,文章展现了苏武的坚强个性和民族气节.但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甚至不予注解,影响读者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壹"、"蹈"、"辈"进行考释,以究其大意.  相似文献   

15.
《汉书·苏武传》被众多大学、中学教材收录,文章展现了苏武的坚强个性和民族气节。但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甚至不予注解,影响读者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壹"、"蹈"、"辈"进行考释,以究其大意。  相似文献   

16.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射”一词习见于《诗经》,前人释解多歧。考诸前人注疏,证之以出献文献,该词应释为“无穷”“永远”等义。  相似文献   

18.
“吴中四士”因籍贯俱为吴地而得名。吴地由“尚武”转向“崇文”的民风和奢侈的的社会风气铸就了“吴中四士”潇洒放旷的性格,多水的环境与山水明瑟的自然风光成就了其丰富细腻的审美感觉和形象生动、意境清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19.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20.
山水交融的秦淮河孕育了人文荟萃的南京,充满"六朝烟水气"的南京培育了吴敬梓那独特的"寓客"情怀。围绕《儒林外史》所描绘的秦淮河、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和玄武湖等名胜,结合山水景物对应着的士人形象,揭示出了吴敬梓的"寓客"情怀,即其身业衰落移家南京的飘泊感、远观六朝近抚时世的礼乐情结与魏晋风度以及亲近山水关照人生的隐逸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