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新课程理念的“支持”后,目标更是繁复,内容更加冗杂,教法五花八门,手段也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在繁杂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空泛化。根子出在哪儿?如何还小学语文本色?现结合人教版《桂花雨》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准“点”,从文眼中提炼“课眼” 面对冗繁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做“减法”。“冗繁削尽留清瘦”,一篇文章,减至极致,甚至于一字便可“悟其神”。比如,教学《桂花雨》,我让学生在反复通读课文之后,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出“桂花”,说课文主要写了桂花;有的学生读出“香”字,说课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桂花香;有的学生读出“摇”字,说作者是因为“摇桂花”才对桂花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读出“雨”字,因为作者对摇桂花而“落雨”的印象尤为深刻。读出“桂花”,是抓住了文本的物质载体;读出“香”字,是抓住了文本的线索;读出“摇”字,是抓住了关键性的动作;读出“雨”字,则是走进了文本的核心。作者念中学时便远离家乡,家乡给她的回忆便主要集中在童蒙时期;而童年时代的最大趣事便是帮大人摇桂花,桂花如雨纷纷落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抓住了“文眼”,便可以引领学生透过“雨”,探究摇桂花的初衷,感受桂花雨的独特,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对故乡的眷恋。为什么他乡的桂花就是不如家乡的桂花香,根源在哪儿?桂花“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  相似文献   

2.
琦君是台湾著名作家、散文家,她的散文笔触细腻感人、清新自然,许多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读了《桂花雨》这篇散文,你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琦君那细雨般的思乡之情,可以闻到那浓浓的桂花雨的味道,可以品味到那童年喜摇桂花的点点喜悦。教学《桂花雨》这篇略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在文本中穿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这场桂花雨带来的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3.
一、读通课文.激趣 1.看图激趣。同学们,先请大家看几张图片(出示桂花图)。你知道那是什么花吗?这是桂花。八月是桂花开放的季节.桂花看似平淡无奇。却会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桂花对于作家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下面我们走进《桂花雨》这篇课文,细细品味这“桂花雨”。  相似文献   

4.
《桂花雨》这是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她小时候摇桂花的快乐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她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以及她那如春雨般的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欣赏、品味,这是一个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5.
全班肃静。“同学们,现在开始抽背《桂花雨》。”该来的,还是来了。《桂花雨》这篇课文,我还没背熟!这天我早早起了床,匆匆忙忙跑进教室,拿起语文书开始磕磕巴巴地背诵:“不说香飘十里,至少……”  相似文献   

6.
一、品点中心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生读题) 师:桂花雨非常地香,再读—— (生再次读题) 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徐凤英  李敏 《教师》2016,(4):81
【目标呈现】知识与技能: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写出桂花带给"我"的快乐;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和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月是故乡明》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对有关童年小事的回忆及母亲的话表现了作者的  相似文献   

8.
金秀媚 《成才之路》2009,(26):37-38
教材简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甍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相似文献   

10.
一、品点中心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生读题)师:桂花雨非常地香,再读——(生再次读题)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正《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真实再现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一、"香"飘十里摇花乐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文字描写桂花的"香气味儿"。"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  相似文献   

12.
《桂花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我”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境,表现了儿时生活的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相似文献   

13.
眼前的桂花树,与课文《桂花雨》的作者琦君院子里的那棵几乎一样,也是笨笨的树枝,不怎么粗壮的树干,有两层楼那么高。琦君笔下的桂花树下过奇特的"桂花雨",有过难忘的"摇花乐"。那一棵让琦君魂牵梦绕了多少年的桂花树,香了她的身心,也香了她的童年!而眼前的桂花树能给学生的童年烙上什么样的记忆呢?  相似文献   

14.
《桂花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读着课文,作者的思乡情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因此,笔者将教学重点锁定在"摇花乐"这一场景。紧紧抓住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领学生从"盼摇桂花-享摇桂花-忆摇桂花"中渐行渐进,与文本深层对话,挖  相似文献   

15.
<正>本次说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研读文本说教材《桂花雨》选自台湾当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文章脉络清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以香气四溢的桂花为主线贯串始终,语言清新质朴,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能让语文课堂犹如美味佳肴"色香味形意"俱佳呢?我想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是最重要的"烹饪鉴赏"的方法。[策略1]板书提示如菜单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利用板书展示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桂花雨桂花香喜欢摇桂花快乐收桂花开心念桂花思乡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还是故乡()我从文本的特点做了这样的咀嚼品析:一是品味全文叙事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桂花雨》,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生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开花时也得仔细地在绿叶中找细小的花. 生:摇桂花时"我"可开心了,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相似文献   

18.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9.
现象之一:误读作者课例:《桂花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教学环节师:本堂课,我们在作家琦君的文字中穿梭,深深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桂花雨的美。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什么?生:源自对故乡的热爱!师:对!这就是桂花香的丰富内涵,这就是作者的爱乡之情。误区:将作者的思乡之情片面理解为爱乡之情。  相似文献   

20.
曹述莲 《陕西教育》2011,(11):53-53
《桂花雨》一文,是琦君的散文集中的其中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怀念之情。因此这种以情贯穿全文的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