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嫁接而成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吸纳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交叉的密切联系,但是两门学科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研究的主题,对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研究,它侧重于对人类文化的描述,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审美人类学以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文化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存活于民间的"活态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多元方法的并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是在整合美学"思辨性"和人类学"实证性"学科的优势的基础上熔铸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审美人类学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理秉性和内在规定性,以西方与中国的审美人类学言说方式是切入点,探讨了审美人类学的边界与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是因为构成审美人类学的两门学科——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贯通、互相交叉而互相结合。这是审美人类学自身的学理要求。而美学和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文化内在根本的制导因素成为审美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论的出发点,这些制导因素主要是神话机制和审美意识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性和特质,人生论美学则是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新实践美学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历史地来到了将人的自身生产从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进行透视的交汇点上.新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为新实践美学统一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来阐述人的自身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实践美学紧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关键环节,从审美关系出发去研究人的自身生产,把人的本质研究和人的审美活动的研究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新实践美学的现实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对于人的自身生产的研究走向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人本身的科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是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和融合.本文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文学家、美学家席勒的"美是现象中的自由"这个命题的深层涵义,揭示美的人类学性质,探索美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联系现代社会的审美困境,阐发了美的人类学性质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6.
关于审美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审美人类学在当代中国学术舞台上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审美人类学研究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的学术界都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发展的学科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两个问题的论述中 ,剖析出审美人类学的可能性及其学科意义。亦即从美学本身来发现建构审美人类学的契机和可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身体与审美需要的关系的思想和理论;(二)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的永恒魅力这一问题所表现的思想;(三)审美活动与历史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审美人类学"如何言说"的问题是对其学科体系合理性与合法性建构的探究。中国审美人类学从诞生之日起,通过开展学理研究不断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通过深入开展文化个案研究为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通过对审美人类学的人才培养为其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源于中国美学和中国人类学中对民族民同文学艺术的共同关注.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那坡黑衣壮等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今后还需深化田野调查,同时加强理论提升,才能更进一步促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审美人类学是整合美学和人类学而形成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地方性民族审美经验"、"审美制度"和"审美认同"是中国审美人类学言说的话语表达机制,它们既是显现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的表征,也是深入把握其学科边界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2.
将"新史学"与音乐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运用于中国本土化的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中不失为补充应对中国音乐美学不断出现的学科自身困境与外部其他各种学说的挑战.面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出路问题,本文在梳理学科的基础上,将最开始出现于历史领域的'新史学'研究方法与音乐人类学方法引入与借鉴到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中,不仅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启发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联系与交流,从而实现学科互融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审美人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跨学科研究。审美人类学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是新兴学科,审美人类学研究并不统一,主要有美学模式和人类学模式。对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而言,中国经验的凸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以其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审美制度深入研究了各种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美的显现的制约、规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规定背后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审美制度研究是深化和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对席勒美学进行研究时,张玉能先生具有一种非凡的洞见能力和精审独到的概括能力,他洞见到了席勒思想中完整的审美人类学体系,概括了这个体系可能提出的诸多问题。同时,他所采用的视角也是富有价值的,因为这使得用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来研究审美人类学问题的存在根据和发展趋势的构想成为现实,为确立美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新的美学研究方向彰显出当代意义。不仅如此,还由于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践美学的向度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从照搬、移植西方相关理论到自觉的本土实践的过程.反思中国文学人类学建设的自律性问题,是在当下人文时空内对古典知识话语合法性的确证和再审,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重新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存在形态,使得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正转向立体的人类学策略.因此,文学人类学以及审美人类学应该站在更为宏阔的制高点上把握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人类学现实和当代中国多元化审美样态.  相似文献   

18.
审美人类学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尝试对以往在美学研究中被忽略的边缘群体、日常生活中的美等进行实证研究。刺绣是侗族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是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桂北侗族刺绣进行审美人类学的考察,能更清楚地感受到侗族人民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少数族群文化与民间文化作为活态文化,具有其作为小传统自身的特殊性及审美情感独特性。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必须重视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个体及性别差异。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分析文本,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赛德克人基于共同信仰之上审美经验的性别差异,在地方性审美经验的研究中引入个体与性别研究,无疑是对吉尔兹"深描"法的新的实践,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