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由于电影产业本身政策变革,我国电影产业格局呈现出主旋律影片、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天下的态势。就主旋律电影本身来说,其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呈现出适应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由此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两种不同风格。就国家主流电影来说,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为代表的国家叙事将超级大片的商业元素包装进电影,形成了"新红色电影"这一独特类型,成为呈现国族空间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类型,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开创了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秦洪伟 《传媒》2016,(20):76-78
本文在阐述景观艺术、电影艺术与意象经济媒介背景与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电影中的地域化景观艺术创意对电影艺术产业的推动作用.提出以具有传媒属性的地域景观规划设计为载体,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进一步适应和促进我国艺术媒介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冯小刚电影面向市场、服务受众的创意艺术,遵循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特点;华谊兄弟面向市场成功打造了冯小刚电影品牌,其运作机制和创意经济以及双方强强联手共创辉煌的创意之道,对探索当前电影企业的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科技技术纵深发展,在传媒影视领域中大放异彩,通过融合应用了多种新兴热门的技术类型(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实现电影艺术的创新呈现。在此之前,传媒影视领域中VR技术是主流,通过该技术促使电影实现2D向3D的技术跨越。如今AI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科技主流,尽管研发和应用的深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应用在传媒影视领域中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引领了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在"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的发展衍生出"数字蜃景"的学术理论,该理论提出的"虚影声画艺术"更是成为当今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而给大众展开了未来电影视听世界的全新认知画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包括四个向度,即中国电影在西方主要电影节上获得承认;中国电影进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赢得西方主流观众认可;中国电影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得到传播。这一进程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艺术原因复杂运作的结果。其中中国电影的西方电影节之旅或多或少是东方主义的后果,下一步则要超越东方主义。走向西方市场主要是个商业行为,但不限于通过院线,还可以通过电视台和互联网来传播。走向世界归根到底是要让西方观众接受,这需要中国电影学会用当代中国故事传达普世关怀。而在西方世界之外,中国还必须重视东方世界,在东方,中国既有便利性也面临东方被文化殖民的新的困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更多地是在承担一份文化责任,而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6.
入世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而相对于国内市场票房日渐走高,主流电影的海外拓展却不尽如人意.实际上主流电影海外拓展具有一定的国家政策、产业实践、文化理念、观众群体等主客观优势,但创作、发行、市场等劣势比较明显.面对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势竞争,主流电影海外拓展有挑战也有机遇,未来主流电影需要做出策略调整.  相似文献   

7.
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左翼电影在1933年形成高潮后,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两三年间,与同样是从旧市民电影脱胎而来的新市民电影一起,开拓了巨大的艺术表现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主流政治话语和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在倡导和坚守传统文化理念上达成外在共识,出现了高度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制作。最终,一直在政治上持保守立场、艺术上呈开放姿态的新市民电影成为1936年之后中国国产电影的主流中坚。  相似文献   

9.
中国左翼电影在1933年形成高潮后,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两三年间,与同样是从旧市民电影脱胎而来的新市民电影一起,开拓了巨大的艺术表现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主流政治话语和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在倡导和坚守传统文化理念上达成外在共识,出现了高度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制作。最终,一直在政治上持保守立场、艺术上呈开放姿态的新市民电影成为1936年之后中国国产电影的主流中坚。  相似文献   

10.
毛睿喆 《青年记者》2016,(20):64-65
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伊始,首先成型并享誉世界的类型片题材可以说是武侠片,最早进入外国观众视野的国产电影(主要为当时的香港电影)绝大多数也是此类型.“功夫”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的代名词.随着近百年来的发展,我国电影武侠片的数量飞速增长,电影工作者为了避免与其他作品雷同,开始对国外文化元素进行借鉴.其中,以借鉴日本文化元素最为常见.这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度以及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宗同源、容易相互结合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自进入新千年以来就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电影格局: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尤其是艺术电影和主旋律电影被商业元素所渗透,创作者期望在个性表达、市场利益、主流价值传达与观众认可多方面达到平衡。本文通过梳理新世纪以后的褪旧变新的中国电影,分析其创作规律、摸索其经验,畅想其未来,以期对中国电影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处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特性.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第一"叙事艺术体现了家庭通俗艺术的基本传统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日常经验为主体内容;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特征,以主流意识为价值观念.与电影相比较,电影更重视情节、场面和奇观,电视剧则更重视人物、对话和细节,电影更强调以导演为中心,电视剧则以编剧和演员为核心;电影更体现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电视剧则更体现价值整合的主流性.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大众文化的传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杨忠贵 《视听纵横》2008,(4):101-103
低成本电影,又称“独立电影”,是相对于主流电影而言的由创作者自己筹资拍摄的小成本电影。本文要探讨的我国低成本电影就是“小成本小制作”这个层面的中国电影,也就是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电影。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十年间,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艺术风范、文化态度和市场探索都是中国当代电影弥足珍贵的经验。从早期形成时期的基本价值倾向来说,新生代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后第五代"电影,二是"新主流"电影。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巨大发展,新生代电影的创作走向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一种主流化的态势,即重视主流文化的导向和市场因素的考量,向主流市场挺进,并在与市场和主流文化的协商中进行着多元化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15.
郭薇薇 《青年记者》2017,(5):104-105
传统电影产业链的构成 传统电影产业是将艺术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产业,它以创意为内核,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进行了有机整合.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传统电影产业以创意为先导,以内容为核心,以市场为准绳,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目标,主要由制片、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四个环节构成.  相似文献   

16.
出版与创意     
在当今中国,出版的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出版在创意产业中扮演着双重的角色.一方面,出版业自身就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层出不穷的出版创意不断地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添砖加瓦;而另一方面,出版能以多种形式大大地推进人类创意活动的发展,如艺术、摄影、时尚、建筑和室内设计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天一”时期拍摄的早期“稗史片”,奠定了邵氏影片的基本风格,引领了我国第一次古装片风潮,也开启了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邵氏早期“稗史片”的出现是电影艺术与我国传统俗文学交融的结果.在艺术形式上,是对通俗文艺样式的延续与发展;在题材选择上,承继宋元“说话”以来通俗小说的常见类型;在审美旨趣上,继续宋元“说话”以来俗文学以俗为美的风格,集中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8.
李霄 《传媒》2017,(18)
电影作为当前的主流文化产品之一,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新风貌,对传播中华文化、输出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探析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历程,笔者采集整理了IMDB电影数据库中2016年有关中国电影作品的数据信息,初步解读了我国电影在海外合作、产品推广的概况,以期为我国电影行业和有关部门推进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影响世界,提供一些信息辅助.  相似文献   

19.
郑冬晓 《新闻界》2013,(14):47-50
在中庸辩证思维框架下审视中国电影六十余年的发展,其问题症结在于"失中"。中庸之道作为中正致和、全面辩证的理论,为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启示。文化、价值观的执中与主体观众的普遍认同共同构成了主流电影质的规定性。"中道而行、融通致和"既是中庸思想的精髓要义,也是对创作主体德与智的要求,更是主流电影在文化立场、价值观诉求以及艺术品格方面应秉持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刘菁 《青年记者》2017,(8):109-110
1911年,电影理论家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在艺术史上首次将电影定义为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电影不仅成长为全球性的高附加值产业,人们对电影产业和市场的认识也日渐成熟.市场调研这个看上去偏“技术派”的工作,在创意的萌芽、明晰、调整、聚焦、发展、沟通与营销决策制订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