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传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暄 《当代传播》2004,(1):79-80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形成经营全球化、管理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态势。与此同时,各种媒介集团也开始参与全球竞争,传媒开始走向全球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 1962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认为电视促成了“全球村”的形成。1969年布热津斯基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中正式提出“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我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也称“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公演后,引发多元化审美体验的实景剧消费热.张艺谋、樊跃、王潮歌(称“印象”铁三角)联手打造的七个“印象”主题实景剧产生的旅游效应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实景剧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拓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渠道、丰富民族文化传播形态的作用;另一方面,“印象”系列的成功推广引起大肆跟风,各类实景剧的模式化传播,导致各地进行文化传播时重表现形式而轻文化实质,重经济效益而轻文化传承,可能使少数民族文化沦为消费主义的嫁衣.  相似文献   

3.
云德 《现代传播》2005,3(5):1-9
云德先生的《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高屋建瓴地观察、描述、分析、概括了“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境地、形势,尤其是“文化传播”现实与历史进展中诸多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文化传播”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规则。本刊将分两期予以连载。  相似文献   

4.
英国传播学者约翰·汤林森(John Tomlinson)认为全球化会打破民族国家的疆界,促使异质的文化经验得以交相混杂,因此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正以超越时间、空间的束缚而展开人类的视野,此现象就诚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德·伯格尔(Peter Berger)所说的“发扬独特文化优势的观点”,而李安电影表现出通俗性的文本结构背后,隐藏着跨越疆界的思考意向,示范了一个具有“跨文化特征”的创作视野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我国的两部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的生产制作为例,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动画电影发展中的文化趋同与杂糅共生的状态.全球文化传播并不只是单向的文化运动,它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这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和互动.  相似文献   

6.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7.
东方学视角下的媒介帝国主义1969年,关注传播与国家发展议题的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以他的《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序幕,被后人称之为研究媒介帝国主义的先驱.①在这本著述中,席勒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但他对“传播优势”问题的最初阐释,蕴涵了许多批判西方(主要是美国)传媒的思想.席勒认为,美国的传播势力凌驾全球,是与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结合的产物,美国的大众传播就是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延伸.②而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最先提出者鲍依巴瑞认为,媒介帝国主义即指“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相对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曾致 《声屏世界》2003,(12):17-18
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电视传播的环节,直接关系传播效果的优劣,关系到先进文化导向的落实。对播音主持语言进行深入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建设的要求。研究播音主持语言,应该立足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关照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不能脱离“中国实际”,更不能缺乏民族文化的独立意识,一味地“言必西方”,打着“全球化时代”的旗号步入媚俗与崇洋的歧途。近日读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关鹏博士《漫谈全球化时代的广播电视语言》(以下简称《漫》)一文后,上述感想便又聚集起来。现就《漫》文中涉…  相似文献   

9.
周振华 《青年记者》2016,(35):68-69
2011年8月,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播放了由新华社组织拍摄的图片电影《中国名片·上海》.其主创称,“用纪录片式的语言,向海内外深度展示中国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自然风光和文化元素”.①《中国名片》属于“国家传播力工程”,是新华社制作的关于中国城市、自然遗产等的系列形象片,计划选100个城市独立为篇,以民族民俗为根本,强调纪实,彰显文化.完成后投放至租用的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从201 1年开始,已经拍摄完成上海(2011)、杭州(2012)、常熟(2014)等城市形象片以及《水润江苏》(2012)、《美丽浙江》(2015)等省份形象宣传片.  相似文献   

10.
肖潇 《传媒》2015,(4):37-39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作为电视节目,应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传递过程,更需要文化来支撑,而这种传播就是“仪式观”.另外,电视已是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更需要走出去,电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运作结合起来,这将是未来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写在前面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面临怎样的情势?云德的《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文章还梳理了文化传播现实与历史进展中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文化传播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规则。近来,国学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焦点、热点话题。本刊就此组织“国学·文化·传媒”专题座谈会,约请专家、学者,对当前国学大讨论作出回应。本期发表张凤铸的《读图时代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蒲震元的《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研究方法浅议》、周华斌的《“铺天盖地”与“一席之地”——对文化遗产现实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梳理“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研究脉络,不难发现,自1969年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中揭开“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到1977年文化传播学者鲍依巴瑞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有关传播与国家发展、国际传播不平衡等问题的阐释无不蕴涵着新锐的传媒批判思想。而这与当时正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渗透及应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共电视势在必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茜  项立新 《现代传播》2006,(5):121-12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发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鼓励传媒维护、生产、传播多样性的文化内容,提高公共广播电视在这方面的作用。虽然公共广播电视政策在20世纪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公共广播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已经深入人心;西方公共广播电视半个世纪的先在实践也充分证明:公共电视之路势在必行。一、公共电视的公共责任1969年,法国学者让·达西尔提出“传播权”(Right ofcommunication)的概念。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对传播权给予肯定:传播权是每个人的自然权利,而且应是公民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4.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6.
从审美角度感知汉语,一是视觉(文字、书法),二是听觉(有声语言),缺一不可.然而综观汉语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东汉已有《说文解字》,而南北朝才讲四声,《切韵》到隋朝才定下来,宋朝才有《通志·七音略》.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专门的学科“诗学”“词学”“汉语音韵学”,直到20世纪后期专门研究“有声语言”的“朗读学”“朗读美学”才建立起来,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重形轻声”“重文轻语”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倾向;而当今,广播电视业内“重采编轻播音”;各类学校“重作文轻朗读”;大众传播“口语至上”,所谓“怎么想就怎么说”,认为有声语言是“不学而能”的;人们更关注新闻传播内容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意义,而忽略了新闻播报中有声语言传播本身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萍水相逢”意思是随水漂流的浮萍偶然相聚在一起.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语出唐·王勃《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例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他两个萍水相逢,年相若,貌相似,谭(谈)吐应对之间,彼此敬慕.”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二十五回:“我为什么把个眼前姻缘双手送给个萍水相逢、素昧平生的张金凤……”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四章:“两位年轻知识分子,如今在这偏僻的乡村萍水相逢,一般情形而论,完全可以交上朋友.”  相似文献   

19.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ue)和奥里恩(C·0il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1月28日-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ICCC(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文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领导,以及60余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实践家和15位青年学者出席研讨会,组织参加了两场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