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朱文通 《档案天地》2012,(12):61+18-61,18
来新夏先生在课堂上或文章中时常告诫青年学子说:"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也有类似的说法:"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记得先生曾经命名自己的一本文集为《结网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相似文献   

2.
“安之若素”意思是身处逆境、遭受挫折或遇到反常现象,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语本《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例如清·陈确《书蔡伯蜚便面》:“苟吾心之天定,则贫贱患难,疾病死丧,皆安之若素矣.”清·钱大听《候选州判李君墓表》:“遗产尽废,衣食或不给,而太孺人安之若素.”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四章:“汉口天气炎热……起居很不舒适,他却安之若素.”刘斯奋《白门柳》一部七章:“不少亲友以至婢仆私下里都为陈夫人愤愤不平.倒是陈夫人逆来顺受,安之若素,从未提出过抗议.”  相似文献   

3.
“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含贬义.语本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楸树).”例如宋·张商英《宗禅辩》:“今则鱼目混珠,薰莸共囿,羊质虎皮者多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章:“而有些地方的工头们,也曾组织过‘工会’来鱼目混珠.”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刘绍棠《草莽》七:“姑娘你本是那桑家班的陶红杏,怎敢冒名顶替要当雨点儿的娘?  相似文献   

4.
“防患未然”意思是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语本《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例如宋·周必大《王仲行尚书札子》:“然抑兼人而举其偏,防患未然,最为政之要务.”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臣闻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李劫人《大波》三部七章:“为了秉承大人意旨,防患未然起见,所有来信,全予销毁,无一字漏出.”钱锺书《围城》六:“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相似文献   

5.
“色厉内荏”意思是神色严厉,内心软弱(荏:软弱).形容人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语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穿窬:钻洞爬墙)之盗也与?”后以“色厉内荏”四字成文.例如汉·王充《论衡·非韩》:“奸人外善内恶,色厉内荏.”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十五回:“后来藩台走了小路子,向他随员当中去打听消息,才知道他是个色厉内荏之流,外面虽是雷厉风行,装模作样,其实说到他的内情,只要有钱送给他,便万事全体的了.”叶圣陶《英文教授》:“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王火《战争和人》(二)卷四:“童霜威不禁惊讶地想:唉,人的内心真是复杂!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奸魔王,看来也是色厉内荏,怕的是因果报应呢.”  相似文献   

6.
“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善于花言巧语.原作“巧言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大意是:欺诈的大话,出自谗人之口,花言巧语,真是厚颜无耻.例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旧唐书·张仲方传》:“谄泪在脸,遇便则流;巧言如簧,应机必发.”后多作“巧舌如簧”.例如唐·刘兼《戒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柯灵《谁在撒谎》:“世间有一种人,一生巧舌如簧,专说谎话,到头来一句真话就全盘推翻了它们.”  相似文献   

7.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董老先生可能自己都没想到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力,套在如今的网游市场上来看,渊如市场、网比产品、推广似饵。尊敬的广大用户在这里暂以“鱼”而论。钓者 网络游戏市场的钓者似乎更是深谙董仲舒老夫子的经济论,面对7000万网游玩家的鱼源,羡鱼过后,理应退而结网。大者撒网,小者抛钩。一时钩网相向,彼来此往自然是水混鱼少,已不再是当初仓满篓出的状况了。怎么捉鱼?除了要网好,更需要能有办法吸引更多的鱼。鱼饵自然而然成了钓者的议题。没有一张较好的网?不怕。没能在一个好时机出手?有不怕。若能充分利用鱼饵也照样可以咸鱼翻身!  相似文献   

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董老先生可能自己都没想到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力,套在如今的网游市场上来看,渊如市场、网比产品、推广似饵。尊敬的广大用户在这里暂以“鱼”而论。钓者:网络游戏市场的钓者似乎更是深谙董仲舒老夫子的经济论,面对7000万网游玩家的鱼源,羡鱼过后,理应退而结网。大者撒网,小者抛钩。一时钩网相向,彼来此往自然是水混鱼少,已不再是当初仓满篓出的状况了。怎么捉鱼?除了要网好,更需要能有办法吸引更多的鱼。鱼饵自然而然成了钓者的议题。没有一张较好的网?不怕。没能在一个好时机出手?有不怕。若能充分利用鱼饵也照样可以咸鱼翻身!  相似文献   

9.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10.
“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大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一蹴而就”语本宋·苏洵《嘉祐集·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也作“一蹴而至”.如宋·朱熹《答何叔京》:“由今观之,始知其为切要至当之说,而竟亦未能一蹴而至其域也.”后多作“一蹴而就”(蹴:踏;“就”:达到,与“遣”“至”同义),意思是踏一步就可以达到,形容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某种成就或完成某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  相似文献   

11.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0):62-63
“如履薄冰”意思是好像踩在薄的冰面上一样.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生怕出事.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王西彦《生活真实与艺术生命》:“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不敢真实描写社会生活,这样又怎么能够产生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的好作品呢?”陈忠实《白鹿原》一章:“他和母亲给病人喂了一匙糖水,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似的希望度过那个可怕的间隔期而不再发作.”  相似文献   

12.
“砥柱中流”意思是砥柱山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比喻坚强独立的人物或集体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的作用.语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例如元·侯克中《题韩蕲王世忠卷后》:“砥柱中流障怒涛,折冲千里独贤劳.”明·王世贞《鸣凤记·驿里相逢》:“唗!你小人势利,但知锦上添花;我砥柱中流,偏喜雪中送炭.”刘斯奋《白门柳》二部三章:“时至今日,能砥柱中流,担当中兴大任者,舍我东林、复社而外,已无他人.”  相似文献   

13.
“乐此不疲”意思是乐于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因为特别喜欢做某事,而沉浸其中.语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十八回:“更兼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既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冰心《寄小读者》七:“海上的头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邹韬奋《萍踪寄语》二十四:“他们吃了许多苦头,对于工作却丝毫不放松,丝毫没有消极的意思,仍然是那样兴会淋漓,乐此不疲地向前干着.”  相似文献   

14.
《诗经·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漂:同‘飘’)摇.”意思是鸟巢在风吹雨打中摇摇欲坠.后用“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例如宋·范成大《送文处厚归蜀类试》诗:“死生契阔心如铁,风雨飘摇鬓欲丝.”鲁迅《哀范君三章》诗:“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郭沫若《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但是自成立以来便在风雨飘摇中的创造社,终于在一九二九年二月七日,便是我流亡日本后一周年光景,被封锁了.”秦牧《北京漫笔·中国人的足迹》:“凡是大规模迫害华侨的国家,都是风雨飘摇的国家.”“风雨飘摇”不难理解,也不难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条成语只用其比喻义,不用其字面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形势很不稳定”,只用八个字便概括了它的含义和用法,准确而且精辟.  相似文献   

15.
“生意盎然”意思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盎然:洋溢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自然景物.语见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五:“即天之春,生意盎然而物物欣悦也.”例如清·吴昌硕《荷花寄井南诗序》:“雪个画荷,泼墨瓯许着纸上,以秃笔扫花,生意盎然,但少香耳.”茹志鹃《阿舒》:“天暖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脱去棉袄,树上已抽出新条,花开了,地面上绿茸茸一片,生意盎然.”袁鹰《新气息从何而来?》:“这三出话剧,有一股强烈的农村生活的新气息迎面扑来,使人感到生意盎然,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30):81-82
“不容分说”意思是不容许对方分辩(分说:分辩).语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后边两个赶到跟前,见了小娘子与那后生,不容分说,一家扯了一个,说道:‘你们干得好事!却走往那里去?’”例如明·吴承恩《西游记》二十一回:“行者依言,按落云头,不容分说,掣铁棒把他洞门打破,叫道:‘妖怪,还我师父来也!’”清·曹雪芹《红楼梦》十七回:“说着,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姚雪垠《李自成》三卷四十五章:“衙役们带着火签、传票,挂着腰刀,拿着水火棍、铁链、手铐,下乡抓人,如狼似虎.一到红帅家中,不容分说,见人就打,见锅碗就砸,声声要抓红帅的爹爹.”徐贵祥《历史的天空》六章:“说完,不容分说,便把朱恽轩摁在堂屋上方正中的太师椅上,扑通一声跪下去,纳头便拜.”  相似文献   

17.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6):69-70
“不厌其详”意思是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语见宋·朱熹《答刘公度》之一:“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子细反复究竟.”例如冰心《南归》:“裁缝来了,要裁做母亲装裹的衣裳……我对于母亲寿衣的材料、颜色、式样、尺寸都不厌其详地叮咛嘱咐了.”梁实秋《雅合小品·讲价》:“你把货物捧在手里,不忙鉴赏,先求其疵谬之所在,不厌其详地批评一番,尽量地道出它的缺点.”赵树理《卖烟叶》:“事关你我终身大事,我需要不厌其详写在下边,来征求你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众口铄金”意思是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铄shu ò:熔化).形容舆论的力量巨大,也比喻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语出《语国·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例如《汉书·邹阳传》:“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元·谢应芳《与陈彦直书》:“古人有言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盖嫌疑之地,不可不慎;众口铄金,不可不畏.”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廖沫沙《东窗之下》:“‘他们当面不讲,背后议论,有什么办法封得住他们的口?众口铄金,你还在家里泰然享福.’他颓然地叹了一口气,沉默了.”  相似文献   

19.
“无地自容”意思是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羞惭、尴尬到极点.语见《敦煌变文集·唐太宗人冥记》:“皇帝闻此语,无地自容.”例如宋·司马光《言奉养上殿第三札子》:“臣惶恐惭慷,无地自容,夙夜循省,进退维谷.”清·曹雪芹著、高鹗补《红楼梦》一○七回:“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儿孙们没点孝顺,承蒙老祖宗这样恩典,叫儿孙们更无地自容了.”老舍《鼓书艺人》:“宝庆羞得无地自容.”李国文《那年故事》:“(她)说到这里,声音低得简直听不出来,那无地自容的窘态,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中作者单位一>=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20.
“峨冠博带”意思是头戴高高的帽子,腰系宽大的衣带.指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装束.语见宋·邹浩《送刘归美序》:“世之所谓读书者,峨冠博带,周旋于规矩之中.”例如元·关汉卿《谢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你与老夫说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