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2.
王昕 《青年记者》2016,(3):66-67
“粉丝”是最为积极的一个群体,是积极受众的典范.正是由于这些特定的“粉丝型”积极受众的存在,我国众多影视企业开始专门为粉丝群体拍摄电影作品,使得新一类电影类型——“粉丝电影”得以诞生. “粉丝电影”的受众特点 根据学界对于“粉丝电影”的几点共识,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名IP、明星主演或主创人员(包括导演和作者)的社会关注力,为其特定粉丝受众群拍摄的新型电影.这类电影受众细分程度高,先天具备“明星效应”,广受粉丝群体欢迎,票房不断刷新.近几年,我国电影市场推出的《小时代》《后会无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片都是“粉丝电影”的代表作,其受众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都市报记者的媒体观以及媒介伦理观.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都市报记者目前主要持有“中立型”媒体观,即认为报纸的首要社会角色是传递社会公共信息,他们认为首要遵守的伦理规范为客观和公正.但是在对自身和内群体进行评价的时候,大多记者都认为,都市报记者群体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职业的社会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4.
报载:浙江日报刊登启事,要求广大读者对该报记者工作表现进行监督,其内容是:记者联系群众好不好?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不是艰苦深入?记者所写的报道有没有失真?记者有没有“以稿谋私”的行为和其他不正之风? 这则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的作法是明智的。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记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工作的好坏,在于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我所接触的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大多数记者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他们的采访精种都是  相似文献   

5.
“得粉丝者得天下”,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动漫期刊,为提升营销竞争力,应在明晰动漫粉丝群体发展历程,把握粉丝群体心理特点,解读粉丝群体传播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动漫期刊粉丝情感消费、理性上瘾、产消一体等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刊观念,设立粉丝营销机构,开发衍生产品,转化文学产品,开展品牌形象授权,以应对粉丝经济时代的文化产品竞争.  相似文献   

6.
李立 《青年记者》2012,(14):25-26
粉丝是英语Fans的直译,指对某人或某物的狂热崇拜.在我国,粉丝一词起始于2005年的《超级女声》,当年冠军李宇春有着强大的粉丝团,他们统一着装,统一行动,有统一的名号"玉米".之后粉丝一词在各大选秀活动中被普遍使用,发展迅速,遍布文化娱乐体育界.粉丝不仅是一个群体的代称,更是一类社会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蒋军林 《新闻前哨》2022,(12):47-48
<正>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以前只是稍微痴迷的粉丝情感,在社群动力的作用下,粉丝展现出了后现代的创造力——蕴藏在大众草根中的个体创造力和微型自助式生产社群的集体智慧。[1]粉丝虚拟社区的出现让粉丝聚集,在群体的互动下释放出了强大的粉丝能量,在粉丝群中,IP电影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新媒体环境下形成了全体粉丝参与、全体粉丝旁观、全体粉丝狂热的后现代粉丝文化。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9.
视频文本是粉丝圈的符号游戏场,也是粉丝自恋情结的艺术表达.由于沉迷于对象崇拜,他们具有敏锐的嗅觉,适切的故事素材与已有的认知框架、情感态度发生碰撞,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粉丝通过对原视频符号的解构与重组进行二次创作,意义编码带有浓郁的粉丝意志,其自制视频流露出粉丝群集体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视频文本也是粉丝自我精神赋权的形式,从而构建出独特的粉丝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0.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2.
粉丝亚文化再现与媒介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丝所特有的重复而持续的消费行为,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在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中对粉丝群体表现出培植和利用的商业意图.大众传播媒介所主导的娱乐文化常常以娱乐的方式、狂欢的姿态再现粉丝亚文化,而粉丝现象唯有满足大众传媒所规定的“新闻价值”标准才能获得广泛的传播,媒介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既定秩序的再现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几年许多作家、演员跨界导演影片、大量热门小说被翻拍成电影、邀请具有高人气的青年演员出演等,从剧本选角到制作宣传,可以说商业电影已经达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程度,在电影的工业时代背景下,一种专门为特定粉丝受众打造的电影——"粉丝电影"应运而生。粉丝电影大热现象与其背后粉丝受众群息息相关,他们不仅有对电影本身及相关周边的产品消费,更有着大量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的信息消费。  相似文献   

14.
王仕勇  陈超 《新闻界》2024,(1):69-81+96
本文以作为平台算法“熟识者”的粉丝圈群生成的想象为考察切入点。研究发现,平台借由在套叠的界面中始终秉持对量化数据重要性的强调,以“动态量化”“鲜明标识”“可见性位置”的中介逻辑,在显现底层算法存在的同时传递着自身的价值取向。粉丝圈群面对不可见但可感的算法及由此造成的差异化情形迷思,基于官方技术文件理论,通过采取“输入-输出”实践尝试打开算法“黑箱”,逆向生成了对平台算法“流量-热度”“权重-位置”的物质化想象,以此更为高效地指导平台追星实践。我们认为,可将算法想象作为揭示个体能动性以及平台结构性力量的中介,但需注意,算法想象看似带领粉圈走向自由的美好愿景,却不自觉地触达了其自身的反面,即自我与算法共同合谋构建的确定性束缚中,那么,通过拥抱不确定性以探索主体的能动性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记者算老几?时下,有一些记者常常会不无调侃地发出这样的疑问。 当他们夹着采访本从各种气派非凡的公司、机关出来的时候,当他们耳闻目睹了一些丑恶现象想要大专疾呼却又于事无补的时候,或者当他们披星戴月,踏着泥泞,疲惫不堪地写出了新闻稿却又不能发表的时候,有记者会不由自主地问:记者算老几?寥寥数字,记者的复杂心情已尽含其中矣! 其实,记者能够发出这样的疑问,对自己在社会中的益,无论是激动的牢骚,还是寂寞中的思索。 进行质疑,在我看来,是一种进步。因为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记者几乎处于一种“神”的地位。他们的声音似乎就是“真理”和“正义”的象征,他们甚至可以指挥整修社会的活动,端居在这样高雅的“宫殿”里,记者断不会也绝不敢对自己的社会位置发出疑问的。现在,当  相似文献   

17.
记者微博如何引导舆论——对记者微博传播的六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一个开放度较高的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发布或获取信息.笔者发现,记者微博上有很多不同于常规媒体渠道的内幕性信息,且因有记者作为明确、专业的信源,上面的信息可信度较高,所以影响力大而且粉丝众多.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11,(6):17-17
点评: “粉丝电影”是近年来我国电影圈中的热词和新话题。它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严格说来只是一个电影营销的概念。电影也是商品,有的卖故事,有的卖情怀,有的卖特技,“粉丝电影”卖的是偶像。虽然“粉丝电影”凭借人气偶像的出演,大多赚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但并不意味着都能赢得好的口碑。当下的“粉丝  相似文献   

19.
以往关于粉丝文化的研究中,女性粉丝群体可见性极高,而男性粉丝群体则基本处于“隐身”的不可见状态。这种遗忘使女性粉丝承受了主流舆论和社会大众对追星、迷族、饭圈的所有困惑、质疑和抨击,甚至可能在无形之中加剧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冲突。中国粉丝文化实践中是否存在男性粉丝群体?他们的粉丝文化实践与女性粉丝有怎样的区别?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对虚拟偶像组合A-SOUL的男性粉丝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在平台和算法介入后形成的“多元关系社交”中,男性粉丝的性别霸权通过支配性男性气质得到张扬。男性粉丝通过客体化虚拟偶像,想象性地建构起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在粉丝群体的社交互动中,男性粉丝形成了技术化追星的集体共识,以此展演支配性男性气质;同时,男性粉丝的追星行为深受平台交互界面、技术装置、数据和算法的影响,平台和资本导引并强化男性粉丝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但总体上,支配性男性气质所建构的性别霸权具有明显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