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4.
<正>百德孝为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德育践行活动以鲁洁教授的"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对学生生活的回归中实现引导学生"孝亲敬长"这一德育目标。一、课内课外皆生活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我们坚持从小处着手,从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约束与养成  相似文献   

5.
社会个体的生命既意味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将承担与其生活境遇关涉的特定社会责任。生命教育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情境体验。只有分析个体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挖生命的道德价值,将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生命教育功能,才能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 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 灵魂,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实 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 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 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才能培养青少年宽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在实践中收效甚微,于是,人们开始反思道德教育,开始重新思考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找到了道德教育的原本面貌——面向学生生活实际。与之相适应我们的学生道德评价也应该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解放出来,面向学生生活,渗透于学生生活,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一、道德评价渗透于学生生活之中的依据学生道德评价渗透于学生生活这一观点的提出,并不是笔者凭空臆造的,而是有其现实依据。道德本身来自生活,个体道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与发展,道德教育也开始回归生活。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  相似文献   

9.
工具理性的盛行,一方面推动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带来的是人的功利化、实用化,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德育与社会实践无法对接。德育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淡化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缓解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张。回到生活本身,利用叙事的方法,挖掘、体验、梳理德育的形成。使人在生活中感受道德教育,生成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0.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其实掩藏着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大问题。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范式,代表着一种新的道德世界观。但是,反思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道德教育疏离了学校生活,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在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上呈现出了附属化、简单化和专门化倾向,从而造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  相似文献   

11.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其实掩藏着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大问题。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范式,代表着一种新的道德世界观。但是,反思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道德教育疏离了学校生活,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在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上呈现出了附属化、简单化和专门化倾向,从而造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德育》2008,(4):1-1
道德源于对生命的自爱,道德的动力源于生命的律则,道德的价值根植于对生命的思考。因而,关注生命,理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从生命出发、通过生命进行并以生命为目标的德育,应聚焦个体生命的当前需要,其过程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律动,其方法应丰实学生的生命历程,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4.
生活德育可以扼要表述为:通过具体的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具体说来,生活德育就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它是相对于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来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知性德育而出现与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现代思考是基于人的自然展开的。培养人的道德理性,滋润人的道德情感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两大分支。现代道德教育实践由于教育国家化、学校化仍囿于习俗而展开。既定社会的整合需求和凝聚秩序成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基于人的自然的现代道德教育思考肯定了个体的本真性,但也存在现实可能性问题。道德教育应基于人的自然与社会习俗,面向人性的提升与美好社会的形成,道德教育实践是一种从现实奔向理想的生活过程和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重在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内在规定。当前德育成效低微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而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主体的内在需要和道德体验,使本应充满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的道德教育,逐渐走向了纯道德理性的空洞说教。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有效措施,把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重在道德实践上来。  相似文献   

17.
<正>亚里士多德主张从生活的角度看待道德教育,陶行知更是融通中西,创立了一种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生活德育思想。本文结合当下语境,分析陶行知与亚里士多德生活德育思想的关联,以期对开展德育改革与创新有所启思。1.生活德育的内涵生活德育是指教育者按道德形成规律,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训练德性的系统过程。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系生活的根本要素。没有生活,道德将成为抽象和僵死的规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离开了"实践",道德教育既不会对学生心灵产生任何触动,也不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任何影响。与其他的学科教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要使学生过一种良好的、健康的道德生活。所以说,道德知识应  相似文献   

19.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任何对道德教育课程的探讨,都必须以确定这一课程的性质为前提。道德教育课程根本上是实践性的,实践性是道德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活动课程应是道德教育的主导性课程。对道德教育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主要是基于:道德的实践本质;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活动对道德发展、道德教育的独特功能。实施活动课程应注意: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促进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发展;贯彻兴趣和需要原则;应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实际参与社会生活中形成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