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全国大部分省级卫视都在做娱乐节目或栏目,目前取得了短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权宜之计,没有持久的生命力。2013年10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简称加强版限娱令),使得各大卫视对节目模式进行了大幅度整改,纵观2011的"限娱令"到2013"加强版限娱令"的出台,各大卫视节目变迁趋势此起彼伏。基于此,就卫视节目模式的调整方向,以及对我国广电文化繁荣有何借鉴意义,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促进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早期较具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此后全国各大卫视相继开始播出与此类似的电视节目,进而掀起了我国电视荧幕上民生新闻节目的争夺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产业已经完全过渡到"互联网+"时代,这一变化给民生新闻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以民生新闻节目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邢雪 《新闻窗》2012,(5):33-34
2011年10月底,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简称《限娱令》)下发到各卫视,2012年1月1日起,限娱令正式生效。限娱令的出台迫使娱乐成风的荧屏回归电视的本源,促使各卫视寻找新的出路。各省级卫视有着相同的生存困境,综合实力与央视相比,难以望其项背;同在央视的强势覆盖之下同时,卫视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15,(3):92-100
2011年10月"限娱令"、2013年10月"加强版限娱令"、2014年4月"一剧两星",以上的限令集中矛盾终于在2015年"全面爆发",各大电视媒体除了打心里深深的无奈之外,又开始上演了新一轮的"政策与对策",推出了不同的编排模式。"一剧两星"之后,大剧、热剧似乎受到了更多卫视的青睐,而同时季播综艺栏目的数量和2014年相比也是有增无减。各大卫视"火拼"蓄势待发,2015年一大波新节目重磅来袭!(排名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5.
2011年10月下旬,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坊间称之为"限娱令"。《意见》除提出全国各地方卫视频道在黄金时间段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外,还规定各台必须设立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在"限娱令"背景下,全国各大卫视兴办了  相似文献   

6.
张轶琳 《声屏世界》2012,(10):141-142
随着广电总局"限娱令"的下达,要求增办道德栏目、减少娱乐节目、增播新闻节目,各大卫视掀起了新一轮的节目大洗牌。真正为观众服务的节目破茧而出,情感调解类节目自然而然搬上荧屏舞台。看准当前社会时机,众多电视台把目光投向了电视调解节目,《金牌调解》率先全国应用而生,成为了电视荧屏的"新宠儿"。  相似文献   

7.
时光飞逝,各大卫视经历了2012年的动荡起伏,收视排名激烈波动,频道格局变化多端,限娱令的新政以及新媒体、新技术的兴起,促使各大卫视进一步加强了对新节目样态、新编排策略、新的栏目形势和新的媒介整合的研发与探索,在2012年很多趋势已经初露端倪,而在2013年,各大卫视在电视栏目方面又会有怎样的突破与进展,值得我们期待。(一)综艺市场持续升温,新栏目层出不穷在限娱令制约下,2012年很多频道把主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25日,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全国34个上星卫视在播出时间、节目长短等方面进行调控。各大上星卫视娱乐节目相应做出调整和修改,但与此同时,湖南卫视《变形计》却于2012年元月强势回归,备受受众青睐,一曲"限娱令"下的媒介变中求存之道之歌呈现在了受众面前。  相似文献   

9.
丁凯 《传媒》2017,(6):43-45
民生新闻诞生于2 0世纪9 0年代末,早期较具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此后全国各大卫视相继开始播出与此类似的电视节目,进而掀起了我国电视荧幕上民生新闻节目的争夺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产业已经完全过渡到“互联网+”时代。  相似文献   

10.
杨文萌 《新闻世界》2011,(11):71-72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传播手段的El益多元化,加之各大卫视强势分割收视市场,具有区域特色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遇到瓶颈,面临拐点。本文以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作为分析样本,为民生新闻品质提升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邓瑜 《中国记者》2012,(1):46-48
政策推动卫视定位调整2011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几度下文规范中国电视业界的诸多方面,其内容概括如下:电视剧中间不得插播广告、省级卫视削减娱乐节目、电视剧片头片尾禁止用贴片广告、时政新闻节目禁用企业冠名、四大名著翻拍被叫停、影视作品中吸烟镜头被严控.这六条"禁令"涉及中国电视内容制作、经营的诸多方面,具体而微.其中,所谓"限娱令"最受关注.严格地说,"限娱令"的说法并不准确,其全称实为《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于2011年10月25日出台,对我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未来数年的节目运营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几年之前,随着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南京电视台《标点》等节目兴起,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收视率、社会反响和公信力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新闻栏目在各台长期稳居收视率前五位。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了老百姓,解决百姓生活中最实际的困难,开创了江苏省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国内电视业界整体呈现集体发力、竞争激烈的热闹局面,这既是广电业界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表现,也和观众欣赏水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限娱令"的助推密不可分。竞争使各省卫视在紧迫感的鞭策下各显其能,力求屹中流而不倒,击逆水而前行。这其中,一线卫视凭借多年经营累积的平台价  相似文献   

14.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仅具有新闻节目的一般特性,也普遍借用曲艺等娱乐化的手段,以达到其预期的收视效果。随着民生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元素不断增多,其在主题选择、呈现方式等上面均出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本文以齐鲁卫视的《拉呱》为例,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传媒消费主义倾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声屏世界》2013,(4):45
2013年中国各大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随着"限娱令"、"限广令"的出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播出,同时观众品味的提高和收视习惯的碎片化现象也不容忽视,这无疑是对电视媒体的全新挑战。就东方卫视而言,内容资源成为节目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东方卫视推出的《妈妈咪呀》、《舞林争霸》、《中国梦之声》三档节目展现了超强人气。  相似文献   

16.
随着限娱令的逐步开展,各大卫视节目调整幅度极大.经过了一年的调整,各大卫视的节目纷纷大洗牌,其地位也不断在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主要卫视的特色、限娱令的影响、地位变化等进行分析与比较,找到在限娱令下电视电台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万尧 《东南传播》2012,(9):188-190
针对电视荧屏上娱乐节目的低俗化与同质化现象,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简称“限娱令”),对各卫视台从2012年起在娱乐节目的播放时间、内容和数量上作了严格的规定。针对“限娱令”的生效,不少老牌娱乐节目纷纷做出调整。本文以山东卫视的《闯关》为代表,分析其在“限娱令”背景下,对节目的播出时间、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以获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使得卫视娱乐节目成为稀缺资源。为了充分挖掘现有娱乐资源的价值,各地卫视纷纷引进国外版权,通过集约化经营方式提高娱乐节目的产出。本文认为,"限娱令"只是娱乐节目转型的导火线,推动娱乐节目集约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四种力量的复合,即观众、市场、媒体和政府。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娱乐节目,通过提高制作成本,配置先进设备,开发明星资源等手段,走出了"大投入、大产出"的"大片化"发展思路。全国卫视娱乐节目的大片化,必将带动中国电视行业的整体进步,并在协商的基础上推动电视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限娱令"颁布实施一年来,对我国电视行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国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调整了节目配置,提升了节目的格调,改版后的晚间电视节目形态结构更丰富合理,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本文以湖南卫视为个案,对"限娱令"以后湖南卫视的节目调整与发展策略加以解读,从而对"限娱令"带给各省级卫视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在肯定"限娱令"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而来的是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三农和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这一现象掀起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热潮。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电视民生节目《南京零距离》名震全国。自此,电视民生节目如雨后春笋,在各大地方电视台涌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等。纵观电视民生节目的发展现状,在民生热潮的背后藏匿着盲目跟风、报道不实、内容低俗和题材重复等问题,使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本文旨在从民生需求出发,分析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以《今日一线》为例,探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