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燕华 《中学文科》2009,(16):37-37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两极表现就是。爱”和“恨”。文学创作(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中动,没有情感;中动的作家是很难写出感人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3.
尹建平 《中学理科》2006,(12):69-70
学习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过程.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只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eP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情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需育情.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孙继红 《河北教育》2005,(22):27-27
糖是含热量很高的,适当地摄入糖分,会满足人体各方面机能的需要。给语文教学加点“糖”,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需之切”,学生必会“乐其业”。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两极表现就是“爱”和“恨”。文学创作(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没有情感冲动的作家,是很难写出感人的作品来的。当代学生生活在幸福年代,他们见多识广,可谓“阅历”丰富。可一旦要他们写作文,大多数人又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其实这正是情感缺乏的表现。说白了,就是情感淡漠。对世间万物缺乏“爱”和“恨”的情感,缺乏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当今许多文学青…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主体的情感和身发展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么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要么又变成“师问生答”的“满堂问”,究其实质,在阅读观上都反映出以知识为本  相似文献   

8.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反映,是情绪、情操的综合反映。现行技工学校培训对象主体是青少年,每个青少年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它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绘染出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历程的生动画卷。  相似文献   

9.
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情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它具有两极性,表现为能够对人的认知加工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适度的情感唤醒有利于认知加工。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相反。过高或过低的情感唤醒以及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加工,甚至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所产生的与个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情感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应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本文侧重从情感因素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审美价值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和超越,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对象对主体的意义,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价值要素,价值尺度包涵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主体既是价值要素,又承担对价值的评价。审美评价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物——意——”的转化。写作反映客观生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往往是写作主体主观精神的倾注和投射。两方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们把这种交流叫做“移情”。由于情感的“移人”,客体事物会因此而发生神奇的变化。由于“移情”的结果,主体自身也可能在反射力的作用下,产生连锁反应,生发出新的思绪和情感来。这时,主体就有可能与客体融为一体,妙合无垠。主体还可能被异化、幻化到对象之中,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语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语学习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诸多原因,不少学生作文或无病呻吟,文章的情感苍白;或追求新颖奇特,而导致深刻思想的缺席。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直接影响着写作的效果。所以,写作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应该从情感调动入手。情感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来说,学生认为外界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就会产生喜悦兴奋之情,反之就会悲哀,沮丧。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能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学生主体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外在“读”与内在“悟”统一的心理活动方式。从小学生学习语言字的吸收与运用.实现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内化,必须有学生主体真正参与的积极的实践活动。这一主体实践活动不仅是外在表现于“读”的语言学习活动.更是内在体现为“悟”的心理活动。即对语言字表达的内容,蕴含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7.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作文教育思想观念;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作文教学能力。一、创新作文教学对教师思想素质的要求1.要求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生活中习作。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习作的主体能动地、真实地、本质地将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形成某种认识,转化为某种观念或情感。接着,习作的主体运用语言给观念、情感穿上“外衣”,并转化为文章。这一习作过程,经历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在这种双重转化中,主体自始…  相似文献   

18.
政治课课堂教学最忌枯燥乏味,也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学不是无情物”。“沁人心,莫先施于情”,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调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突破口,挖掘更多的情感元素,让高深的理论成功地实现“软着陆”,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雨露”。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课堂教学“情感-认知-创新”模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能否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文章分析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认知-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并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认知-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做出设计。  相似文献   

20.
卢佳 《教师》2011,(9):73-73
客观事物能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并由此产生的心理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它所反映的是具有一定需求或愿景、观点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非客观事物的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