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种德育方式。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自身的品德、教材、教法以及课堂气氛等,为学生营造一种道德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的内涵和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存在的问题,认为高职院校应通过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企业德育、网络德育等隐性课程,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隐性道德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道德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隐性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德性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隐性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通过提高教育者在隐性德育中的作用,提高学校制度建设蕴涵科学、民主、自由、公正的伦理精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德育功能等对策来提高隐性道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教化在人的德行培育、德性养成、政治伦理规约、社会风气改善等方面具有润物无声之效,与隐性德育内隐性、感染性、渗透性的特征以及浸润、弥散、合力的功能相耦合.中国古代的教化方式,深受德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并且遵循了道德发展的规律.道德教化的方法对于隐性德育的启示在于:以优秀文化为涵养的源泉,寻求德育与美育的结合以及注重教育者的...  相似文献   

6.
从德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来看,学校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类。隐性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将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等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隐性德育具有内容综合性、德育环境多样性、学生主体决定性、德育方式浸润性、结果非预料性等特征,与显性德育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高校德育应该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根据隐性教育载体的特征,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至少应该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网络空间、道德楷模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生活化是指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要求,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德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思潮,它以推崇非理性道德、倡导多元化价值观以及否定权威道德的基本主张影响着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进行,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判断的凌乱等。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德育内容的更新,隐性德育方法的推行以及大学生道德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时代楷模精神的内涵与大中小学德育内容呈现高度的契合性。将时代楷模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德育,不仅丰富了其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创新路径。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当前社会现状,从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动机、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分析时代楷模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从找准教育对象的道德需要嵌入德育内容、提升德育亲和力强化情感认同、善用隐性教育锤炼道德意志和强化实践育人达到知行合一等方面实现时代楷模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资源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林宁 《教育与职业》2007,3(8):82-84
学校隐性德育是由道德的含义和道德学习的本质而决定的.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其德育启示的分析,提出高校隐性德育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德育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民族或文化中演绎出不同的轨迹。对德育形态的分析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展开。德育的历史形态包括习俗性德育、古代学校德育与现代学校德育三个方面;德育的现实形态则可以分为直接德育、间接德育与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三个层面。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德育概念的界定、德育发展方向的把握与德育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实施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调控上。大学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调控上.大学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学校德育往往满足于开设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校园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结果,导致学校德育的效果不佳。笔认为,要使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显性教育外,还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隐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职德育重在促使道德内化。个人信念是道德的根本作用方式,道德要求可以内化为个人信念。显性德育是道德内化的主渠道,隐性德育是需要重点建设的渠道,自身道德修养是道德内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现代德育是一种知性教育,其割裂了道德内在与外在结构的联系性.为摆脱现代德育的困境,需要通过体验道德教育、情景道德教育、生活道德教育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完成隐性道德知识与显性道德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专门德育学科,也包括隐性德育课程。现行的德育体系中所提到的各种专门的德育活动,如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升旗仪式等属于显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指班级建设中那些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包括各种非专门性的、从未被看作专门德育活动却具有品德养成性的活动,如班级风气、班内的各种规定、师生间人际关系、班级中的权力结构等。一、班集体建设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内容一般认为班集体中隐性德育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1.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  相似文献   

18.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隐性课程对小学生道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亦有消极的。立足于隐性课程德育的功能及对小学生道德发展影响的特殊性,分析了隐性课程在小学学段的三种表现——即严格的规范要求、班干部制度和分数崇拜,分别探讨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有效规避的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