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陈建红 《教学与管理》2012,(30):111-112
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审美教育指的是借助于人对美的事物的体验,引起个体情感的变化,产生情感认知的共鸣,在愉快的心境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体育技术作为人身体美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体育技术和美育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也相互促进。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健壮人的身体,审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有一个和谐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客体移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审美教育要使学生具备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再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3.
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与众不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处处体现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这种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体育美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较粗略的分析和阐述,认为体育美学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使体育教师与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体育美的所在,从而正确对待人对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使追求美真正立足于体育教学实践之中,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5.
1前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事物是真与善的统一体。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进而在实践活动欣赏美,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可以简略概括为社会美、自然美、  相似文献   

6.
朱晶 《黑河教育》2014,(5):85-85
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儿童是爱美的,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情感的激发,用美的事物和形象去对人们进行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其目的是陶冶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以及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审丑教育是相对于审美教育提出来的。审美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认可。但过多地强调审美教育,过多地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使我们变得只会追求美的东西,对身边丑的事物、丑的现象麻木不仁。审丑教育就是要教我们的学生认识丑,揭示丑,具有一定的审丑意识和审丑能力,形成正确的审丑观。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9.
刘导明 《教师》2013,(12):56
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人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大千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人类在逐步走向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意义生活、趣味生活,在不断地发现美,品析美,创造美。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从最基础的品美  相似文献   

10.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人进行美的教育,属于世界观的教育。别林斯基说过:“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象里。”然则,要发现美、找到美都需要花一番“审美”的工夫。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适时而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与欣赏美的能力。思想品德教材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外,还列举了许多典型的人、物、事,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可感性极强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马志刚 《宁夏教育》2000,(10):25-26
激发人们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提高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审美教育)的任务及目的。音乐也不例外。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的健全发展能产生积极和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很早就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但如何带领受教育者走进音乐王国,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中音乐、美术、文学是直接进行美育的学科,学校通过这些学科对学生进行美的知识教育和审美修养、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高尚品格和良好心灵的塑造,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提高理解美、鉴赏美、塑造美的能力。 一、对于初学美术的学生来说,教给他们分辨真善美,认识“适宜”美,有助于他们对客观世界美的形象的观察、体验和感受,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美的情操、纯洁心灵、高尚品格的养成,有助于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启迪学生发现身边一切美的事物和现象。就拿学生…  相似文献   

15.
《滨州学院学报》2022,(1):73-77
围绕“善、中、和”的审美标准,对孔孟美学思想的内涵进行梳理,孔孟美学所追求的社会之美、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成为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表征,深化对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的认识和理解,使人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以恰当的方式自觉认识和追求真、善、美,从而形成环境良善、关系和谐、秩序井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尼采认为,美是人在特定心境中借给事物的称谓,“并不存在本身善、美、崇高、恶的东西,而是有种种心境,处在这些心境中,我们便把上述词汇加到了我们身外身内之物上面。”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客观对象是否美,取决于审美主体的情感。语文是人文学科,它的审美教育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教材的选用、教具的配备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则是取决于审美主体心境的创设——学生情感世界的唤醒。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主观永远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审美情感的唤醒,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古诗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而儿童对于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一般都怀有浓厚、强烈的兴趣,加上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句式齐整富有韵律,内涵丰富,是不折不扣的审美对象,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如何做到美育在古诗教学中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审美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 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素养是语文教学的 任务之一。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向学生展 示可感的生活场景、主动的画面、悦耳的旋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心灵体验,通过感官和 心智去感受作品所赋予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 美的语言,使审美教育和认识教育和谐结合,是提 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广大音乐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课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音乐教学的审美追求音乐教学中,师生对美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美的形式追求也不同,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崇高美的追求。悲剧产生的往往是一种崇高美,如:琵琶曲《十面埋伏》,运用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形象地描绘了两千多年前刘邦、项羽垓下决战的激烈战况,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声鼎沸、鼓角齐鸣、铁骑奔驰、刀光剑影的悲壮大场面;而华彦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