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明方音七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 1939年 ,丁声树先生记昆明方音 ,后收入杨时逢先生《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汉语部分 )》一书中。笔者曾据《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所载 ,写《云南汉语方音史稿 (十 )》作过初步评介。2 0 0 3年《昆明市志·汉语方言志》出版。此书语音部分与丁先生文章有什么不同 ?本文将一一作出解答 ,从中可看出昆明方音七十年的发展变化。说明沿用和改写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清·光绪乙巳三十一年 (公元 1 90 5年 )云南大理府人杨琼、李文治合著《形声通》一书。1 995年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五期 ,张华文先生写《〈形声通〉研究》。文章录用张先生提供《形声通》一书中的“音系” ,提出它实际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云南汉语大理地区方音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小说《镜花缘》第三十一回“谈字母妙语指迷团”描写的故事内容、实际是同一作另一声韵学作《李氏音鉴》一书提要的形象化表述。本将对此作出解释,帮助对声韵不太熟悉的读读懂小说这一部分。这两部书的作李汝珍是北京人,他的声韵学是兼顾当时南北音的。云南汉语方音就是接受南北音影响的产物。《李氏音鉴》中记载了很多北京话里的老人声字,与云南汉语方音非常吻合。本力求弄清当时南北音情况,以此来填补《史稿》在清代中叶上的一段空白,所以把它作为附录。  相似文献   

4.
距本悟“重韵”出现后三十二年, (公元1618年)云南通海河西人葛中选写了《泰律篇》。因为他用“音律、气、干支、阴阳之声、五音”等等概念套在音韵系统上,从而创造了绝大部分都令人莫名其妙的理论。全书糟粕、精华并存。本文不作全面评介,只着眼于它对云南汉语方音有贡献的地方,略作阐述。全书分:1、专气音图。2、专气声图。3、直气声音定位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下文论述,以此为据。  相似文献   

5.
音韵学界对《切韵》性质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三类观点.“单一说”主张《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吸收说”主张以某种方音为基础,吸收了其他方音;“综合说”认为《切韵》不是一时一地之音.我们认为,“单一说”和“吸收说”与《切韵》实际相去甚远;“综合说”较为切合实际,但内部亦是意见纷呈.最为切当的观点当是:《切韵》参考前代韵书、字书编定而成.它的语音系统是根据公元六世纪金陵、邺下的雅言,参酌行用的读书音而定的,既不专主南,也不专主北.  相似文献   

6.
兰茂成书于1442年的《韵略易通》反映的是明代的通用官话,本悟成书于1586年的《韵略易通》是明代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标志。“韵略”是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特征,少数民族汉语的“易通”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汉语方音史稿(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持续八年,出现历史上外籍人士人滇,规模最大、数字最多的移民活动。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形势和学术研究的需要,在调查云南方音方面产生了两部划时代的巨:一为丁声树、董同和、杨时逢的《云南全省方言调查报告》,一为罗常培《云南之语言》。下即以这两部书中记录云南方音的代表地区--昆明方音作比较研究,先谈前。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诗歌十分重视押韵,俗语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就指出了这个情况。但是,究竟什么是押韵呢?且看以下几个定义:①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也作“压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8页。)②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③诗的押韵就是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同一个韵母的字。(…  相似文献   

9.
《广韵》、《集韵》小韵异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是研究汉语中古音的重要韵书,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集韵》是(《广韵》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集韵》距(《广韵》的成书虽只有31年,但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对二书所收小韵进行了考察,发现(《集韵》新增小韵676个,同时合并、转移和删除了(《广韵》的一些小韵。这些变动说明(《广韵》的音系是因循守旧的,而(《集韵》具有革新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音在北宋初年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兰茂(公元1397~1476年),字廷秀,号止庵。是明代前期云南的著名学者。他对医药、文学、戏剧、经史、音韵甚至军事,都有着广博的知识或精深的造诣。在这篇短文中,打算简介一下他关于声律和音韵的两部著作——“声律发蒙”和“韵略易通”。旧时,学龄儿童就开始学习作诗。旧诗严格讲究声律。因此,浅近易懂、切合实际、便于初学的指导书籍,必不可少。但是,当时在地处边陲的云南,这方面的书还几乎是一个空白。还在青年时期,“年十六,史书过目成诵”(明李中溪“云南通志”卷十一“人物志·乡贤传”)的兰茂即有鉴于此。经过反复研究、结合初学者的具体情况,他把我国  相似文献   

11.
南音唱词中的"鹧鸪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流行于闽南一带的南音,由于严格师承的缘故,其唱词保留了许多古代泉州音。而“鹧鸪音”则是南音唱词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语音现象。章主要探讨了“鹧鸪音”名称的由来以及“鹧鸪音”的作用——区分洪细、开合、异韵、等第、重韵、重纽、声母等,指出南音唱词中的这种语音现象不仅对于构拟明代泉州方音系统及《彚音妙悟》的声韵系统、研究400年来闽南方音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近代、中古的汉语音韵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二语习得中的个人方言反映交际活动中个人的言语风格。英语中的“方言”(dialect)指不同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特征,是“不同使用者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同一语言社区,不同的人群操不同的方言”。有人以英汉两种语言区别“方音”(accent)和“方言”认为:汉语的“方音”与英语的“accent”虽都表示一种“语言特征”,但意义并不完全对等。汉语的“方音”指标准音以外的地方口音,而英语的“accent”可指包括标准音在内的任何方音。汉语的“方言”与英语中的“dialect”也有类似的意义差别:汉语的“方言”指标准语以外的地方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一)“作”与“做”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两个字,现代汉语的词书中的注音均为 zuò。其实这两个字,不仅各有不同的涵义,而且是不同的音,这在除普通话以外的各地方音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下面准备对这两个字的渊源及其历史衍变,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4.
198 9年 9月 ,《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出版。《史稿》到此告一段落。本文作个小结 ,并对云南汉语方音中一些特殊声母、特殊声调的历史来源再提供点线索。  相似文献   

15.
张燕 《文教资料》2009,(26):36-38
两汉是汉语上古音与中古音变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从诗文韵部、注音材料、简牍帛书、梵汉对音、方音五个方面出发,叙述了汉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诗本音》指为方音的韵例,段玉裁当作合韵。顾炎武所言"方音押韵",多无方音实据,属主观推测,而且概括不了其它原因所致韵脚字异部的现象,这是段玉裁用"合韵"代替"方音押韵"说的原因。"方音押韵"的特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音与系统中本音异部,与段氏用"读如"或异文所示的"合韵"特点相同。合韵的内涵是韵脚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  相似文献   

17.
一云南明代有两部《韵略易通》。关于这两部书的价值,笔者曾写《云南明代两部“韵略易通”比较研究》一文加以探讨。关于兰茂的生平,笔者曾写《兰茂评传线索》一文加以评介。本文专门谈谈本悟的生卒年代问题。本悟的生卒年代直接关乎到他的著作评价,也就是说他书中反映的语音发展规律到底标志着什么时代的特征?属于哪一历史阶段的产物?“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明代古音学家陈第的这一著名论断也可说明兰茂已经有了一部《韵略易通》,为什么本悟还要增修出另一部《韵略易通》的根本原因。所以其生卒年代非弄清楚不可。关于本悟的生平,在笔者力所能及范围内看到的资料中,记载得比较完整的是《嵩明州志》(其中涉及神话迷信之说者,删。以下引文同此。)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不再押韵的韵脚字,江永把它们归结为方言的不同读音。在《古韵标准》中,江永屡次提到“方音假借”、“方音偶借”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可以研究其与后来段玉裁提出的“合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广泛调查发现,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音、韵、调三方面.结合大量的语音语料的比较,对这一区域的方音进行辨正,以期达到规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金文是研究上古音的可靠实物材料之一,从目前所见有韵金文中,我们发现代表“楚音”特点的几种合韵方式,在两周金文中都有出现,其地域远远超出“楚音”范围。金文合韵表明,合韵不是方音所致,而是音近相协,“楚音”说以这几种合韵方式作为根据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